— 摘自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来自 Alan Kay 的推荐书单

  • 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

  • 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至于谁是或不是儿童,我们的基因里并不包含明确的指令

  •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

  • 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

  • 我这么说,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

  •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 如果不能提出防止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

  • 在全美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成人犯罪和儿童犯罪之间的区别正在迅速缩小

  • 就像形式各异的服装,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儿童游戏也正在消失

  • 我们过去习惯于认为儿童游戏并不需要教练、裁判或观众,只要有空间和器材,儿童就可以开始玩了;游戏的目的不为别的,只图快活。

  • 球员们寻求的不是快活,而是名誉。现在还有谁看见9岁以上的孩子在玩抛接石子(Playing Jacks)、骑木马(Johnny on the Pony)、捉迷藏(Blindman‘s Buff)或边打球边唱歌(Ball-bouncing rhymes)这样的游戏

  • 就连两千多年前在伯里克利(Pericles)统治时期的雅典就已出现的捉迷藏,现在几乎已经完全从儿童自发的娱乐活动中消失了

  • 理查德·法森(Richard Farson)的著作《与生俱来的权利》(Birthrights)就是一例。这个运动反对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宣称,原来以为是让儿童处于一种对他们较为有利的地位,其实不过是对儿童的压制,迫使他们不能全面地参与社会活动

  • 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

  • 最好的历史往往产生于一个事件完成之后,产生于一个阶段进入尾声,而另一个新的、更强劲的阶段还不可能到来的时候。历史学家通常不是来歌功颂德,而是来埋葬历史的

  • 希腊人发明了“学校”这个概念是毫无疑问的。在希腊语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

  • 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

  • 当年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里说起收拾不听话的儿童时,提出要用“恐吓和棍棒,像对付弯曲的树木一样”,将他们扳直

  • 他宣称我们开明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性欲要受到严格的控制,成人须承受巨大的压力把他们的各种冲动私密化(尤其是性冲动),并且在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对成人的性欲望和冲动三缄其口,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

  • 它是儿童需要保护、养育、接受教育并且免于知晓成人秘密的观念的延伸

  • 他区分了“社会识字文化”和“工匠识字文化”的不同。所谓社会识字文化(social literacy),他指的是一种几乎大多数人都能够读书并且的确读书的状态。所谓工匠识字文化(craft literacy),他指的是阅读的艺术局限在一些构成“抄写一族”的人,他们于是成为一个特权阶级。

  • 如果要使识字成为一种普遍的活动,辨认(正是希腊语中用来表示识字的词)必须快速而且不假思索。也就是说,字母的形状必须一目了然,因为有关字母写作的许多不可思议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一旦人们学会这些字母,就无须再考虑它们。它们在人的心理上消失,不会在读者和语音记忆之间形成思维障碍。如果书法只注重字形本身,或是书写模糊不清,让人费解,那么识字的主要意义已不复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文字已经失去了大多数民众。

  • 精湛的书法技巧刺激了工匠识字文化,而后者又助长了书法艺术求新求变,这种情况正是社会识字文化的劲敌

  • 当然,教会可以提倡一种更有限的文字使用,让它的预备修士们组成一个抄写阶层,只有他们才能获得神学和知识的奥秘。

  • 典型的中世纪读者阅读时跟那些倔强的一年级学生不相上下:逐字逐句,喃喃自语,高声朗诵,用手指点着每个字,并不考虑弄懂这些字的含义。

  • 生物学上看,我们毕竟都是口语动物,我们的基因是为口语而设定的

  • 极力倡导“高尚的野蛮人”的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一定会表示赞同。他甚至会补充说,人类若想尽可能生活得靠近自然,必须鄙视书本和阅读。在《爱弥儿》(Emile)一书中,卢梭告诉我们:“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 因为阅读使人得以进入一个观察不到的、抽象的知识世界,它在不能阅读和能够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

  • 在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但是,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

  • 中世纪的学习方式是口口相传的方式;它基本上是通过学徒和服务,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在职训练”来完成的

  • 羞耻的概念部分地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

  • 当时的文化不能够也不情愿对儿童有任何隐瞒。这是羞耻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当时也没有16世纪为人所知的礼仪。这是羞耻概念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 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

  • 由于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驱逐出来,另找一个世界让他们安身就变得非常必要。这另外的世界就是众所周知的童年

  •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在《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中是这样评论的,“……印刷机是让人类卷入争夺优先权和竞争国家占有权的第一个发明。

  • 印刷使一个人说的话和写的著作得以万世流芳,从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和普遍的自我观念

  •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钟表消灭了“永恒”这个人类动态的度量和关注点,但印刷机又使“永恒”得以恢复。印刷把现在和永远连接了起来

  • 墙上的打印文字,正清楚地说明中世纪的末日来临了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西方文明史上的知识生活的状态带来了最巨大的变革……它的影响迟早会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被感受到。”

  • 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地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符号的类型(人用以思维的工具),以及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

  • 用阿瑟·凯斯特勒的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发明家都是梦游者。

  • 一个人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了一台机器,可一旦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有时候令人恐怖地、常常令人不舒服地、总是让我们吃惊地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习惯,而且——如英尼斯试图揭示的——还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

  • 一部机器可以为我们提供崭新的时间概念,比如机械钟;或者空间和规模的概念,比如望远镜;或者知识的概念,比如字母;或者改善人类生物性能的可能性,比如眼镜。我们可以像詹姆斯·凯里一样大胆地说: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的意识结构被重新塑造,以便跟传播结构相匹配;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已经成为我们所制造的东西。

  • 中国人和朝鲜人(他们在古登堡之前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当时可能有人,或者没人有天分看出活字印刷术的潜在价值,但他们肯定没有字母,即一个字母体系的书写方式。因此,他们的“魔鬼”又回去睡觉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随着我们对技术史的了解日益加深,我们很清楚,新设备仅仅是为人类打开一扇门,它不会强迫人类走进去。接受还是拒绝一项发明,或者若是接受了,它的含义究竟能实现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依赖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它的领袖有没有想象力,同时也要看技术项目本身的性质。

  • 欧洲不仅有2000年历史的字母书写系统,而且有相当丰富的手稿传统。这意味着有许多重要的文本等待印刷出版

  • 在印刷机发明后的50年里,共印刷了800多万本书。到了1480年,共有110个城市拥有印刷机,它们分布在6个不同的国家

  • 阿伦提诺出身低微,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本能地懂得印刷是让人出名的工具。也就是说,他发明了报纸。我们也可以把忏悔性写作(confessional writing)的起源归之于他

  • 蒙田发明了一种写作风格、一种语言形式,以及一种人格面貌。通过这些手法,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沉着自信而且直言不讳地向无形的当代之人和后世之人表达意见。蒙田发明了个人随笔。就像民谣提倡公众观念一样,蒙田的随笔提倡个人主义,赞美个人历史,而不是公众历史。就它的谦逊、幽默、睿智而言,蒙田的作品不赞美公众,却只赞美他自己,赞美他的特立独行、他的怪僻和偏见。

  • 这个传统就是作者自我宣传、自我暴露,作者作为个人对立于社会。

  •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指出:“抄写文化的状态……压制了人的自恋情结。”而印刷却使它获得解放。

  • 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

  • 在很大程度上,个人的存在就在于坚持个性,反对社会的限制和规范要求。

  • 假如没有每个个人本身都是重要的、人类的心灵和生命从根本上超越公众这一观念,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 在有读书能力的人和没有读书能力的人之间产生了明确的界限。后者局限于中世纪的感知力和兴趣水平,而前者则被推进一个充满新事实和新感受的世界

  • 刘易斯·芒福德是这样描述这种状态的:“印刷的书,比其他任何设备都更能把人从此时此地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印刷品使事件变得比它本身更有影响……印刷形式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其余的世界往往变得更虚无缥缈。学习变成了从书本中学习……”

  • 编排页码必然导致更精确的索引、注释和相互参照。这又反过来或导致,或同时伴随着其他创新,比如标点符号、段落标题、分段、书名页和页首标题

  • 当书法消失时,别具风格的手稿也随之消失了,不具个人色彩和可以反复使用的印字排版承担了一定程度的权威性

  • 但是人们把印刷的书籍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之声的潮流几乎难以抗拒

  • 也许就不会如此大惑不解了。“一个字一旦被写下来,”苏格拉底说,“它就会四处滚动,态度冷漠地来到理解它的人中间和与它绝不相关的人中间。它并不知道该给谁看,不该给谁看。

  • “一个字一旦被写下来,”苏格拉底说,“它就会四处滚动,态度冷漠地来到理解它的人中间和与它绝不相关的人中间。它并不知道该给谁看,不该给谁看。

  • 上帝的信息既然如此唾手可得,基督徒就不再需要各界神职人员为他们诠释教义了

  • 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它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成就,但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就。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