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博客上回更新已经过去两个半月,再提笔,如沉默久了的人,口齿跟不上脑子,竟不知如何开头

即便开头生硬如上,也颇觉费力

万事开头难,岂止文章

忽忽三年

我来犹一瞬,花谢已三回

14在技术社区认识前老板@TG,凭技术便足以令人佩服,人格魅力尤在技术之上。我后来决定放弃本专业转而从事IT,便是14年5.1到南京与@TG碰面后做的决定。

毕业后,匆匆回家过完生日,7月7号加入前公司,一待三年,期间为公司架设了一些基础设施,读完Open edX近百万行代码,乐此不疲,从源码里习得许多架构上的技巧,与@MT一同发起了国内用户组,也做了Open edx国内社区发行版,几次线下聚会其乐融融。

因为Open edX的缘故,结识了许多教育界的朋友以及几个忘年之交,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后来对积木化编程感兴趣,在公司带团队做一项与此相关的教育项目,后来这个项目组独立为新公司。再后来觉得自己想做的事已毕。对AI憧憬已久,认定它是未来,将分内之事交代完毕,便于今年7月初开始AI之旅

计划与变化

上半年 我用业余时间 有一搭没一搭地为PaperWeekly写代码的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创业项目。我原本的计划是,2017年9月开始自由职业,当一个数字游民,为几家公司提供服务(咨询/架构),与这几家公司的负责人我们都线下碰过面,大家一拍即合,我此前专注的几个开源项目,恰好为这几家公司所用。原本计划背个背包,带有一张不限流量的手机卡,走走停停,写写代码 写写游记。

遇到PaperWeekly的时候,改变了我所有的计划

白衣白马,姗姗来迟,可终究是来了。

相逢便好,莫道春光老。

社区与集市

好的软件作品,往往源自于开发者的个人需要

PaperWeekly最初是@dajun的个人项目,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早期的这篇文章:PaperWeekly十期总结

最开始的文章都是单篇的文章,源自之前所读的文本摘要的博客,当时取weekly这个名字是因为想给自己留下一个偷懒的借口,毕竟一周写一篇压力不会太多,如果心血来潮或者闲暇时间多的话可以写几篇

我是开源拥趸,喜欢从开源社区淘金、学习以及参与讨论,也喜欢分享自己好玩的作品到社区中

相比于大教堂,我对开源社区这种集市要感兴趣得多,这种兴趣倾向,因《大教堂与集市》而更加坚定

一个自由繁华、琳琅满目的集市,能加入它,便已开心不已,若是有机会参与它的建立过程,与我而言,这种机会很难拒绝。

PaperWeekly来的时候,我觉得这便是我期待的集市 (就氛围而言)

论坛机器人

我不生产观点,我只是PaperWeekly的搬运工

Paperweekly最初以公众号的形式推出,后来有了微信群,最初是@Eric拉我进群,当时我们在折腾chatbot,同时进来的还有许多对NLP(chatbot/…)有热情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群中讨论,热情、专业而友好,春风满座才人。

人数渐长,突破了微信限定的500人上限,于是有了paperweekly 2群(如今已到10群),为了能让大家跨群沟通,@碱馒头 兄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做了群消息机器人,能自动跨群转发消息,这个有趣的创意,后来很多群都加上了(哎 可惜再往后,bot被滥用以至于被集体封杀)。PaperWeekly可能是最早使用群消息机器人的群之一(也许没有之一)。在微信中讨论微信有诸多不便之处,不能沉淀消息是其一。为了能让群聊消息沉淀下来,@dajun在群里问,大家有没有推荐的论坛,我们用论坛来沉淀消息,想法很简单,使用bot自动将群消息与论坛帖子做同步。我接下了这个问题。对于社区和论坛,我一直充满热情,AI这块,在一群大神面前,能插上话的地方不多,论坛(web)这块,自认比较熟悉,恰好社区里python用户居多,我也是python拥趸,我们选型就定位为Python,于是没有考虑成熟的discourse之类。次日我完成了一个demo,就是这个项目paperweekly_forum

后来我们决定合并论坛机器人和群消息机器人,于是我在论坛机器人里实现了消息转发功能,就这样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我用业余时间,有一搭没一搭地改进bot,并尝试加入好玩的新功能

关于论坛机器人的更多细节,我记录在 论坛机器人的技术实现

线下聚会

一月份,PaperWeekly在北京第一次在北京举办线下聚会,过来小聚的同学,热情满满,归属感十足,大家胸前贴上各自在群中的ID,各自与线上熟知却殊未碰面的好友打招呼。别有一番趣味. 见网友的心情,可能不随科技进步而变化,可惜了我没有痞子蔡的文笔

之后陆续有几次线下聚会,或三两私会,或结对拉帮,气氛都好极,这大概是社区让人觉得温暖的地方之一: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在技术/学术这条路上并不孤单

创业纪

PaperWeekly拿了机器之心的投资之后,在社区里宣布正式创业(是的,创业了)

我当时在公司里带着团队,一时走不开,便拉了@izuo先远程为PaperWeekly工作(当时在做pwnote),@izuo在我前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我们都对LISP很感兴趣(相比于@izuo,我对LISP的兴趣最多算叶公好龙),之后@candy也加入,负责前端,pwnote在远程协作中写出,一群热心的种子用户不断给我们建议和反馈帮助改进它

正式加入

一晃到了七月份,我正式从前公司离开,以cto和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入PaperWeekly,公司注册在深圳,技术团队放我这边(南京)。大家在7.11号的时候齐聚南京(@izuo、@BreakWire、@SoloJiang、@liruifengv),正式踏上创业的征途

相聚之初,我心乍凉,虽说我们都是文本编辑器党,所用编辑器竟无一人相同!所幸担心的编辑器圣战并未发生, 无一人流血 : )

我们原本在市中心附近找了个孵化器(租了间独立办公室),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没有谈拢,索性就在玄武湖附近找了大房子,开始了SOHO。办公位置距离玄武湖侧门不过几分钟的脚程,计划着每天下班到湖边跑跑步、看看风景,编程、锻炼两不误

征程

之后便开始了一段在我的工作生涯里,最为忙碌的时光,既当保姆又当妈的日子,回想起来也是挑战与收获最丰富的一段时光。有一群合拍的小伙伴真是创业最大的幸事。

我这边,除了负责整体架构,和早期的项目骨架,日常还得协调和安排大家的任务,所幸还有时间的话,便四处救火,从0到1的开发过程,需要解决的事情放眼即是,所幸,团队士气和执行力都令人满意,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便上线了第一个版本 www.paperweekly.site ,效果基本和预期无二。除了社区的基本元素(用户、帖子(paper)、评论、点赞),还包括了消息系统、track log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推荐系统、全文搜索等

关于我们在这个版本中都做了什么,可以参考:我们的社区到底要做什么?, 截几张图过来


出于便利性的考虑,我们把浏览器插件也做了:

插曲

也算软广时间啦,我们这儿还是很有趣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过来玩~

零食、Cozmo与PS4

虽说是SOHO,这儿工作与娱乐的设施可算一应俱全

午休的沙发

零食当然不能少啦(ps:虽不及秀色可餐的玄武湖夜色)

午后的分享会

以及大家各自带来的玩具(我带了各种机器人和奇奇怪怪的硬件玩具)

ps: 最左边是亚马逊的Echo,中间是通吃小正太和怪叔叔的Cozmo,右边是世界第二可爱的BB8

除了下班开黑王者农药,也可以来一局PS4大作啊

民谣与PL

如果你在夏秋的夜里,走一圈玄武湖,对于为何南京会走出李志,就不会感到奇怪

晚饭之后,从办公室走到玄武湖不过几分钟脚程。我们习惯从侧门往玄武湖走,相比于白天冷冽的代码世界,夜里的玄武湖要温情脉脉得多,恍如隔世。自备音响、灯光的流浪歌手各自占据风水佳地,路过的观众则席地而坐,水面风来,怡然自得

湖边走廊有些地段往湖面延伸,歌手站在其中,三面环水,视觉效果好极。若夜间来此,望乡对面湖中小岛,隐约绿光,便如住着黛西的彼岸

湖边夜游回来,谈论一圈各语言的gc机制仍不尽兴,@izuo继续分享PL话题下的有趣内容

夜里回来还不太晚的话,我们就在书房看会书或看会儿代码,颇似晚自习

读书之余,也有这样的夜晚

老司机@BreakWire载着小伙伴们一同去灵谷寺看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