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打算在这个分类下,梳理一下我的观念中hard core的部分。

0

最近发生了好些事,我一贯反应迟钝,还理不清它们对我的意义。

但它们都促使我去理清我的观念

1

前几周在凤凰国际书城,我在翻《计算的本质》,旁边有个家伙打了个招呼,之后我们盘腿而坐,从下午聊到晚上,他说自己对计算机感兴趣,积累了些问题,问我是否愿意回答他的一些疑问。谈话以他的问题为线索。在问题里,从SICP ,通灵芯片 到《集体智慧编程》都谈及,递归 / 人月神话 / 复杂度 / 沟通成本公式 这些他也都很清晰,显然不只是感兴趣。而我在解释概念时,他会反复追问术语,要求我用自己的话表述,声明他“是一个未入门的人,听不懂术语”。这样一来,我发现,我对许多概念其实是一知半解的,而之前却以为自己理解了。

2

2.1

同y吃了两顿晚饭,第一次从中医开始,一直聊到科学本身,之后处于鸡同鸭讲的状态(我们没有事先确认一些基本共识)。我误以为可证伪性和科学的范式这些应该是我们共识部分,后来发现y是本质论者,于是我试图解释可证伪性和科学的范式,而我根本没有能力说清这些东西,当时以为表达能力不够,其实是我把自己对它们的认可当做理解了,而一旦付诸表达,就发现自己的理解根本不够透彻。相反y的逻辑极其清晰,我处于一会儿试图反驳,一会儿试图解释我的背景观念,实际上这两方面我都做得极其糟糕,甚至给人以我根本没理解对方的逻辑的感觉。

2.2

第二次同y吃饭,聊到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的一个回答,与《自私的基因》相关的一个话题,期间谈论到逻辑 / 推论和相关性。y质疑在前提本身就是假说的情况下,通过假想实验,再推出非必然性的结论毫无说服力,或者说简直就是错误的典范。其实,我引用的内容和问题的作者,应该是有共同的一些前提假设的,而这些我同y聊的时候,并没有提出,在我的答案里也没有提出,以至于不少评论认为我在没有证明二者相关的情况下,就做推论毫无意义。我的答案只是针对问题作者说的,在我们默认的前提假设下说的,至于大家认为我没有论证的部分,学界尚无定论,我对此兴趣也不大,我所做的是将其作为前提接受,之后用《自私的基因》中的分析方法做推论,我感兴趣的是《自私的基因》中的分析方法本身。
而这些我都没有交代清楚,之后的谈论其实双方关注点并不一致,y提出的疑问,其实都是很尖锐的问题,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质疑我的论证方法本身的缺陷,而我认为在我的默认背景观念下,是不成问题的,于是我在解释这个问题的同时,还试图辩护这些背景观念,显得左支右绌,如果这时候有第三者在场,一定觉得我连基本的逻辑都不遵循。

2.3

此外,令人汗颜的是,我什么都想解释导致逻辑混乱的同时,论述方式还很不友好。当发生观念冲突时,我认为y的这些观念是很经典朴素的,并直言其对19世纪之后的科学史缺乏了解。于是我很蛋疼地建议说你应当先读完xxx。 我的意思其实是,对于这些宏大的话题,反本质论,科学的范式,可证伪性,我实在没能力在一顿晚饭中说清,也许因为我不曾深入,所以无法浅出,也许我们这种试图通俗易懂的解释本身就只能造成误解呢,可听起来总归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好像读了两本书,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有优越感了。我意识到这里之后,急忙道了个歉。

关于如何通熟易懂解释一个复杂的内容,我想到殷守甫提到的这个例子:

以前有人问我:如何用最少最直的线条画出一个圆?
我说:这不行啊……直线是直线,圆是圆……
那人说:这也不行么?你对圆的理解不透彻啊!
我正要跟他解释,这时又来了一人,他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对一开始来的那个人说:你看,圆就是这样的!我用最可能少的直线画出了一个圆。
一开始那人恍然大悟:啊,原来这就是圆!我要拜你为师。
于是我就一个人躲到墙角去了。
现在,你问我: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解释维特根斯坦……
那啥……我看我还是帮你找那个画了三角形的哥们吧。

以上也仅仅是个有趣的例子,我还是相信在一定程度上的深入浅出的解读是可能的,《自私的基因》对进化论的阐释,便做到了通俗和易懂,可作者也真用了不小的篇幅。这与言说者的能力有关,我毫无自信能够简短的语言说清它。

3

读完《自私的皮球》,作者谈到自己的思想背景时,谈到深刻影响过他的人,看罢,我惊讶得下巴都快脱臼了,对我影响最深的人物都在其中,几乎无一例外。我才知道为何先前读这本书和他的博客的时候,会有那么强烈的冲击和认同。我也想按作者在19章的做法,列出自己的思想背景。

我最近时常处在无以言说的状态,许多观念,一旦付诸文字,总觉得偏离了所想。而我只要试图表达和交流,就只能付诸语言,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

我认同维特根斯坦的,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们只能保持沉默。但我还是乐观地相信,大多东西,只要我提高表达能力还是有可能将其传达给别人的,对于失真率,我却无法确切知道。

我想以上也是我观念中存在的矛盾之处,理性上,我是赞同维特根斯坦的说法的,可情感上我倾向于去表达和得到理解

这种表达,对我而言,更重要的也是在内化这些纷杂的观念,有些也许还相互冲突而我不自知呢。

我毫不奢望通过梳理观念,建立一套自洽无缺陷的体系,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有缺陷且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我希望表述出来后,可以更容易观察和思考它,保持它的开放性,接受质疑和讨论,这样一来它就是可成长的了,之后为我看待世界和解释世界时提供更强有力视角和思考框架。

至于价值观部分,并不打算讨论,我当然也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好比我对有趣和美好的热情远大于实用,无意于为此辩护,喜欢而已 :)

##4 总结一下,我试图做这样的一些事

  • 找出我在看待世界/讨论问题时,基本的出发点。这些基本的观念成为初始假设一般的东西,被我默认接受。基于这些基础观念,我得以做出逻辑推论,或是价值判断
  • 找出这些观念的来源,与它相关的书籍和人物。当辩论时,如果你对这些基础观念本身有质疑,我们可能需要暂时停下论题,回归到该观念本身,在此需要达成共识再前进。否则,我们的背景假设不同,而因其是我的思考背景,我是默认接受的,在此就发生分歧的话,我也没有能力在论述其他话题时,顺带在短时间内论述清楚它们的,争论容易陷入鸡同鸭讲的状态

5

可能涉及的话题

  • 语言/逻辑与概念
  • 怀疑论
  • 不可知论
  • 可证伪性
  • 科学的范式
  • 反本质论

以上话题,我没有把握能说好,甚至没有把握能说清楚。无论如何我想把它们表达出来,尽量真实地表达出他们在我的观念中的样子

6

我接受这些预设的概念和假设,通过它们观察和谈论外部世界,对我而言这些观念本身,至关重要,它们影响到我所能看到的“真实”,也导致必然的偏见,这些观念构成了我所佩戴的有色眼镜。

隔在我和“真实”之间。

我不相信,存在某种本质的“真实”,借助于本能我们也许还可能去感受外部,这里我们已经戴上本能这个“有色眼镜”了。可一旦付诸交流和语言,我们又只能借助于预设的概念和假设去描述这个世界,于是我们又戴上了第二层有色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