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大学以来,养成了随手记下所思所想的习惯,或是发呆时的脑洞大开,或是读书时的吐槽评论,或是游玩时的飞来灵感,想着先记下,待有空闲补全成章,奈何现实骨感,低估了自己的懒惰,残篇断句,形如碎瓦,散落在各种便签里,似乎也没有拼凑成章的可能

索性破罐子破摔,就拎着它们,丢到博客上,素颜见人。

目的有三:

  • 一来给博客调味,近来技术文章写得多,想添些生活气息

  • 二来溺于书本和代码,旧友新交联系都少,想有个地方记录日常,朋友也能欣慰地看到,你这小子也并没有完全堕落在技术的细枝末节呀:)

  • 三来的话,把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归档,表达以及分享,我想这和写博客的动机应该是相似的,何况也许有朝一日我万一勤奋起来,把这些碎片补全成章,也挺好玩的呀

尽量在每周末把它们整理出来,丢到博客上


  • 互联网是一种新的规则而不只是一种新的工具

  • 关于社区的运作,linus的建议极棒:Delegate it。学会授权,将能委派出去的事尽量派给他人。这是一种老谋深算的偷懒,以至于《大教堂与集市》在引述linus说的"我基本上是个很懒的人,别人做事,我得名誉。",之后加了一句像狐狸那样懒

  • 晚上又看了些维特根斯坦,突然想到就连聪明得令人咋舌的哲学家们,争论千年的问题,多数竟是受语言的误导造成的,多么荒诞而令人痛心。那么人们日常争论的话题呢?哈哈,一看之下,几乎绝大多数人们一本正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大多话题,仅仅只是语言的问题,谈论者在谈论它们的时候是多么发自内心地严肃啊,他们有些站在主席台,有些甘心为此洒热血。人们一边受概念误导,不注意它们的用法,不加审视,一边竟对由此推演出的结论深信不疑。

  • 说到语言的误用,一些风趣的修辞,似乎是语言误用产生的效果,不知道这种误用给文学带来了多大的美感,这真是个有趣的副作用。换个角度,如果世界足够逻辑,纵然真理灼灼遍地,也挺乏味呀

  • 统计学的趣味在于许多时候它是探索性的,带有发现的快感

  • 简易规则可以构成异常精妙的系统,组合爆炸的威力十分惊人。这种自下而上的分布式系统,类似生物

  • 看了些福柯,惊讶于权力机制之微妙。权力有扩散自身的倾向,在信息易于获取的今天,人们是不是变得更容易被监控?而黑客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入侵)起到让人们注意自己的隐私。他们理念上习惯于对抗权威,而效果上也做到了,只是途径并不显示出直接对抗,一种巧合,还是精明的自卫策略(可能无意)? 最后一句话是自私的基因让我想到的

  • 按福柯的观念,拥有权力的人为何会愿意推进教育这些东西呢,因为由此产生收益大于亏损?边际为正?副作用造成了历史的进步?

  • 公平公正只是人性的诉求的产物,类似的概念很多,多数问题是人的问题,这句话相当于没说,可是却让我们不会陷入到语言的陷阱里(以为这些概念是实体一样的存在)

  • 车上看完《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真是个聪明温柔,浪漫彻骨,又潇洒坚韧的女人

  • 我原先以为商业应该是理性人的竞技场,拼的智商与见识,但看到朋友圈里还算成功的创业者们,天天发的洗脑鸡汤,以至于觉得商业上的运气看来才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呀

  • 评价最终总会回归到评价体系上来

  • 颜值的说法很有意思,看去在放大它的作用,实际似乎相反,通过把它实体化,把它固定下来,不至于过于万能,这样外表仅是具体的价值之一。在没有物化它之前,它的影响力过于强大和不可捉摸。

  • 车上有点冷,天气明媚,靠窗听歌,人懒懒的,思维异常活跃

  • 你只能用语言思考,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当你用它来表达情感时,尽量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而当你用它来思考时,尽量使用精确的

  • 让非洲贫困地区用上手机的,可不是人道主义的援助,恰恰是自由竞争导致的科技福利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实际在讨论公共空间的自组织,难道不是建造社区的参考手册么

  • 多数时候你一个人是极其敏捷的,如果你想做些更大的事,找到靠谱的聪明人。人的要素

  • 火车行进在大西北,看到黄土上的稀疏植物,想起《失控》里说的,生命塑造了它们生活的环境。生物需要某种它们适合生活的环境,于是它们作用出这个结果。这是一种意志的力量,这不是励志的说法,意志这个词此处并不拟人,自私的基因中有大量类似的变达。这是一种从结果看像是有智能的行为

  • 风和日丽的天气,五道口地铁站附近,动车穿过的时候,声音和画面都像极了《秒速五厘米》第三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