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美学随笔
文章目录
***************************摘自亚瑟.叔本华《美学随笔》 韦启昌 译***************************
摘记不免有遗珠之憾,断章取义之嫌,有兴趣的读者还是亲自翻阅书籍吧,不会让你失望的~
-
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
-
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一样的
-
叔本华的哲学让我得以判断在这之前我还只是直觉上有所感觉的东西。—瓦格纳
-
朴实的风格始终是为天才准备的礼服,正如赤裸是美丽身体的特权一样
-
人们写出了评论古代伟大思想家的文章、书籍,读者大众就跟随着捧读这些东西,而不是那个思想家的著作
###论 思 考
-
哪怕是藏书最丰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也不及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
-
让自己没有自己思想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马上随手拿起书
-
每一个真正的独立、自为思考的思想家就这一方面而言跟王侯相差无几:他的表达能力单刀直入,从来不会躲躲闪闪、畏首畏尾
-
存在的问题是多么的巨大和迫切——这一问题迎面而来、无法回避!这一存在隐晦不明、充满着疑问,它饱受着痛苦折磨,匆匆即逝、如梦如幻!对这一巨大、迫切的不解之谜一旦有所意识,其他的问题和目标就全都显得不足挂齿了。与此同时,除了稀有的极少数例外情形,我们举目所见的几乎所有人都似乎没有清晰意识到这一问题——事实上,他们好像不曾对此问题有丝毫的察觉。这些人注其他的一切更甚于存在的问题;他们过一天算一天,也不曾稍微长远一点点考虑自己个人的将来,因为他们要么明白无误地拒绝考虑这一问题,要么就是心甘情愿地将就接受某一套大众形而上学,并以得到满足。
###论阅读和书籍
-
人们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最好的作品
-
在挑选阅读物的时候,掌握识别什么不应该读的艺术就成了至为重要的事情。
-
认真阅读真正的古老作品,今人对它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施莱格尔
-
读者大众的愚蠢和反常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他们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保存下来的至为高贵和稀罕的各种思想作品放着不读,一门心思地偏要拿起每天都在涌现的、出自平庸头脑的胡编乱造,纯粹只是因为这些文字是今天才印刷的,油墨还没干透。
-
无知只是在与财富结伴时才会丢人现眼。穷人为穷困和匮乏所苦,对于他们来说,劳作代替了求知并占据了他们的全副精神。相比之下,有钱、但无知无识的人却只是生活在感官快乐之中,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情形。
-
我们并不可以通过阅读有文采的作品而掌握这些文采素质,不过,观摩这样的文笔却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已经具备的这些潜在素质,使自己意识到自己所具备的内在素质;同时也了解到能够把这些素质发挥到怎样的程度。这样,自己也就更加放心地顺应自己的倾向,甚至大胆发挥这些才能。从别人的例子,我们就可以鉴别运用这些才能所产生出来的效果,并由此学习到正确发挥这些才能的技巧。阅读教会了我们如何发挥和运用自身天赋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前提当然始终是我们本身已经具备这些天赋
-
不少人写作就是为了获得金钱或者谋取职位。所以,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是绝对有害的。我们当今十分之九的文字作品除了蒙骗读者,从其口袋中抠出几个铜子以外,再没有别其他目的。为此共同的目的,作者、出版商、评论家绝对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
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就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在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
几乎所有真正的人类启蒙者、几乎所有在各个学问和艺术上的大师都是殉道者
###论历史
-
诗歌、文学艺术比历史更具哲理和价值 –亚里士多德
-
科学把数不胜数的事物区别开来,分门别类,次第纳入种、类的概念之下。这样,科学就为我们打开了认识普遍事物和特殊事物之门。在科学里,正确掌握了普遍性的概念以后,我们就 可以确切断定所出现的个别、特殊的情形。
-
历史只能直接领会单一、个别的东西。这样,历史就好比是沿着经验的实地匍匐而行。
-
历史教导我们说,在每一不同的时间都有不同的东西,但哲学则着力帮助我们获得这一见解:在任何时候——过去、现在、将来——都只是同一样的东西
-
历史之于人类就犹如理性机能之于个人。也就是说,正是得益于人的理性机能,人类才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局限于狭窄、直观所见的现在,而且还能够认识到大为扩张了范围的过去——它与现在相连接、也是现在所由出。人类也只有经此方式才可以真正明白现在本身,甚至推论将来
###论文学
-
我认为,对文学最简单和最确切的定义就是:一门借用字词把想象力活动起来的艺术。
-
因为读者的头脑想象力就是文艺作用的对象——文艺以此展现形象和画面
-
作者对人生世事的了解到底是深刻抑或肤浅,决定了他们的文学作品的好坏。
-
一个作家肯定会视自己与最好的作家差不了多少,因为他在最好作家的图像里所认出的东西不会多于从自己塑造的图像所认出的,亦即与他在大自然中所见的一样多。这是因为他的目光无法看得更深。
-
但最好的作家之所以认出自己就是最好的作家,原因就在于他看到了别人的眼光是多么的肤浅,在别人所见的后面,却隐藏着如此之多别人无法重现的东西,因为别人根本就看不见这些东西;他也看到了自己的眼光和图像却深远得多。正如一个身高六英尺的人不可能不注意到自己高出常人一截。
-
虚假的谦虚不会为我平添声价,我知道自己的价值,也相信人们对我的看法 –高乃依
-
只有欺世盗名者才是谦虚的。 –歌德
-
嫉妒煎熬着内心,其百般滋味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能把拥有出众个人素质的人扫荡干净,或者干脆连根拔除,那该有多好!但如果真要放他们一条生路的话,那条件就是这些家伙必须藏起自己的优点,要矢口否认、甚至诅咒摒弃那些使他们出类拔萃的东西。这就是人们交口赞扬谦虚的缘由。而一旦这些赞扬谦虚的人有机会把别人的长处扼杀于萌芽之中,或者至少阻止其露面,以免被人们所知晓
-
文学创作的天赋才能真正只在青年期开花,对诗歌、文学的感受在青年期也经常是狂热的。青年人忘情于诗句文字,内容平平也能够读出味道。
-
在文学里,生活饶有趣味而又没有痛苦;但在现实中,生活要是没有痛苦的话,那就是乏味、不过瘾的,而一旦生活变得有趣、过瘾,那就不会没有痛苦。
-
进入文学世界早于进入现实生活的年轻人会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他们只能在文学里面才可以得到的东西。才具出众的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痛感不适,其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
韵律和韵脚既是镣铐,也是面纱——诗人戴上这层面纱以后,就可以允许自己以平常不敢采用的方式说话,而正是这一点特质取悦于读者。也就是说,诗人对说出的句子只负有一半的责任,韵律和韵脚则必须负上另一半责任。
-
韵律、韵脚所特有的、秘密诱惑力实在无法抵挡
-
让听(读)者觉得这里面所表达的思想就好像注定非这样表达不可;甚至所表达的思想就好像已预先定型在这语言里面了,诗人所做的只是把这已预先固定下来的句子找出来而已。
-
据以识别真正诗人的最直接标志就是他们诗句中韵脚来得绝不勉强,押韵的句子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像拜神灵所赐一样。诗人的思想降临之时就已是配好了韵脚。
-
相比之下,那些平庸的诗人却费力为其思想找出韵脚;而拙劣的诗作者则为韵脚而寻找合适的思想。
-
我们通常都可以从一些押韵的诗句中发现哪两句韵诗是先有要表达的思想,哪两句却是预定了韵脚,然后按图索骥找出要表达的意思。艺术就在于把后一种情形掩藏起来,以免显得写作这一类诗句纯粹就是按预定的韵脚填词而已。
-
一如我们面对大自然的壮美景色时,会不再全神贯注于意欲的利益,而转持直观的态度,同样,面对悲剧中的苦难时,我们也会不再专注于生存意欲。也就是说,在悲剧里,生活可怕的一面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人类的痛苦和不幸,主宰这生活的偶然和错误,正直者所遭受的失败,而卑劣者的节节胜利……。
-
喜剧务必要在皆大欢喜的一刻匆匆落幕,这样,观众才不至于看到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论写作和文体
-
动笔写作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因为有内容要写出来;另一种人则是为写作而写作
-
第一种写作者有了一些思想,或者积累了某些经验;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值得传达给别人。第二种人需要钱,所以,他们写作就是为了钱。这第二种人思考是为了有东西可写。
-
一大群拙劣的写作者纯粹是以读者大众的愚蠢养活自己,因为读者竟然蠢至非最新印刷的东西不读。这群写作者就是“日报记者”
-
那些想就某一话题求教的人,千万不要匆忙拿起讨论这一话题的最新出版的书,满以为科学总在进步,而新书的作者肯定是利用了之前的旧著。事实的确是这样,但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利用啊!新书的作者经常并不曾彻底理解前贤的作品,但却又不愿意直截了当沿用旧著的原话。所以,那本来表达得更好和更加清晰的话语只能被他们越改越糟、弄巧成拙。
-
宁可购买二手书,也不要阅读内容方面的二手书。
-
读者们更多阅读的是关于歌德的书,而不是歌德写出的书;探究浮土德的传说比研读《浮士德》长诗更来劲。
-
几乎任何时候,无论是在艺术还是在文学当中,都会有一些错误的基本观点、错误的方法和格调流行开来并受到人们的赞扬。思想平庸的人就会争相仿效这些东西,而有洞察力的人则会看穿和鄙视这些东西,不为时尚所动。
-
一个人的文体会显示出这个人所有思想的形式特性
-
那些思想平庸的作者完全不敢下定决心直写自己的所思,因为他们怀疑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会显得简单、幼稚。
-
他们力图显得比实际上想得更多、想得更深。所以,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喜用生僻的字眼、复杂的长句、时髦和牵强的短语。那些套叠的句子拐弯抹角、闪烁其词。这一类作者就在既想传达这些思想、又想掩藏起这些思想之间左右为难。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思想装饰一番,以显示出一副渊博、高深的样子。
####– 摘录至P75 waiting…
文章作者 种瓜
上次更新 201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