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艾伦·艾伯斯坦《哈耶克传》—

  • 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但当然啦,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公民

  • 那些最常见的科学家是记忆型的。这种类型的心智能够牢记他曾经读过或听到的东西,通常是那些表达某种观念的个别的单词。这种类型的心智是“他所在学科领域的大师

  • 不那么常见的类型中的一个极端的例子”,这类人是“陷入困惑的人”,他们“总是有很多困惑,其中只有很少的一些能够透过获得某种新的洞见而解决。他们之所以有很多困惑,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运用别人轻而易举地得出的那些现成的表述和论证。他们的精神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某个不用言词思考的过程。

  • 自发秩序

  • “自己学科领域的大师”具有可表达的知识,而“困惑者”则具有直觉的知识。知识不是,或者说一开始并不是可以表达的。以为所有的知识在时间的任一点上都可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是一种谬误。

  • 古典自由主义的失误之一就在于它过多地依赖可以表达的知识。

  • 没有任何学者像维塞尔那样不受任何学者的影响

  • 同时代的很多经济学家都不明白维塞尔的研究有什么价值。在他的大厦中,每一样东西都是他自己的智能财产,即使是对别人在他之前已经探讨过的问题也是如此

  • 很少有人会否认,德国人总的来说是勤勉而守纪律的,他们的认真彻底和干劲都达到了无情的程度,对于他们所执行的任何任务都是尽心竭力、专心致志的;他们具有一种强烈的秩序感,严格服从权威;他们经常表现出时刻准备牺牲个人的气概,身陷险境时,也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所欠缺的品质,乍看起来似乎无足轻重,实际上却非常重要,他们所欠缺的这些品质,其实有助于自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往,包括:和蔼与幽默感,谦逊,尊重别人的隐私,信任邻人的善意。

  • 他们所欠缺的这些品质,其实有助于自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往,包括:和蔼与幽默感,谦逊,尊重别人的隐私,信任邻人的善意

  •     

  • 这种态度有时会使他们十分粗暴,当然,也令人不快。对每种习俗都要予以深入剖析,对于每种传统形态,都要揭露出它是骗人的。

  • 独创性的个性的发展是个人有意识选择的产物。

  • 当我还是位青年学生时,第一次与当时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接触时,我是多么地吃惊甚至震惊,我发现,他们的所有行为举止,都十分乐于与公共习俗保持一致,而我曾经自然而然地以为,在大多数问题上与别人不一样、具有独创性,才是值得自豪的。

  • 维特根斯坦绝对是个英俊、文雅的小伙子,我大概是在1910年前后认识他的

  • 摄影、骑自行车、滑雪、帆船、攀岩、登山、戏剧等产生过兴趣。

  • 他是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攀登,从“艰险的地形”享受乐趣

  • 他认为,歌德对他早年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是最大的。当时的哈耶克是个身体瘦高、不修边幅的男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

  • 哈耶克脑瓜很聪明,但他不是那种少年老成的孩子。除了生物学之外,他对别的课程一概提不起兴趣。14岁那年,他的拉丁语、希腊文和数学都不及格,不得不留级一年

  • 他一般是在“年终考试前突击几个星期,把几门课程一年的内容都大概学上一遍”,除此之外,他根本就“不用功学习”

  • 他对他的同龄人所学的和老师所教的大部分东西了无兴趣,而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则爱不释手。

  • 在后来全部的学术研究中,他都对进化现象保持浓厚兴趣。    

  • 适者生存的观念,与人们未曾预料到的、不是由谁指挥的演进发展的观念,一直是哈耶克思想的关键所在。

  • 一日三餐都是全家人共同进餐,在阳光下无所不谈,我们的父母总是让我们自由地闲逛、思考甚至干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

  • 后来成为哈耶克朋友的卡尔·波普当时还是一个小伙子

  • 哈耶克也跟大多数孩子一样,对历史和政治事务没有兴趣。由于战争影响,他的学术兴趣才转向社会科学

  • 比起他的同学们来说,他热衷于学术,却没有一点性经验。    

  • 在前线,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所事事状态。先是闲极无聊,然后突然是一段紧张的时刻,既危险又刺激

  • 从17岁到23岁,哈耶克是一位具有温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年轻人。

  • 经过战争的冲击,有可能建设一种社会新秩序。他想参与未来秩序的建设,他之所以对经济学产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弄清:全权计划体制是否可行?这也是他终生关注的问题,而他最终给出的回答是:不可行。

  •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

  • 《国民经济学原理》

  • 哈耶克认为门格尔最伟大的贡献是他的个人主义或主观主义方法

  • 一切活动的核心是个人的行动、决策、价值和知识。

  • “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人在社会中‘常常会实现一些不在他意图之内的目的’,这句话说明了社会科学的中心问题。

  • 那些服务于公众的福利、对于公众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制度,是如何在不存在创造这种制度的公众意志的情况下形成的

  • 一种和平的、有效率的社会如何能在无人发号施令的条件下形成?哈耶克的答案是法治

  • 大自然中的有机体的每个部分,相对于整体来说,几乎毫无例外呈现出实在令人赞叹的功能,然而,这种功能并不是人们设计的产物,而是自然变化过程的产物

  • 正当的法律并没有设计人们之间互相交往的细节,而仅仅创造其边界。政府不应当对经济发号施令,而只应创设和执行有关财产、交换的法律,从而使个人能够以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方式彼此互相交往。

  • 自由并不是不要法律,而是法律至上,这才是对自由的正确理解。

  • 人们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评估,因为他们需要商品。这一简单的事实,及其形成的人的需求定律,足以解释有关现代交换经济中一切复杂现象之基本事实

  • 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看来,归根到底,经济学关注的是人的要求、需求和欲望,

  • 所有具体的经济事件,都可以在价格形成的框架中予以透彻理解。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看,经济体系不过是一个价格决定体系而已。他的基本目标就是发现价格形成的规

  • 他去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各种各样的课,

  • 授课几乎完全只限于正式的讲座。除了三项主要考试之外,根本没有其它测验,

  • 教授也就检查一下你是否缺勤,除了这种完全流于形式的要求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约束你。

  • 这一小群有学术兴趣的学生“当然不会只专攻一门学科。我宁愿去听生物学讲座、艺术史讲座、哲学讲座……我到处乱转。如果你属于这个群体,那么,你就会老是碰到熟人。大家都在一个楼里乱跑

  • 在当时的日耳曼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中学的严格要求与大学的自由放任之间,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你不得不“学会自己探索自己的路子,具有学术兴趣的人都学会了自己进行研究,而不指望能得到老师的多少指导和鼓励

  • 如果就我们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能力测试,我们可能确实不像现在的学生那样训练有素。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保有一颗开放的心灵;我们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兴致盎然。我们确实不是训练有素的专家,但我们知道如何去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

  • 我们相信,如果你想搞一门专业,你就得掌握如何学习有关知识的技巧

  • 很快就放弃了做课堂笔记的努力———因为如果光顾记笔记,就没法去理解了

  • 我从倾听或阅读别人的思想中得到的收获是,这些思想改变了我自己思想的色彩。对我听到的东西或读到的东西,我没法完整地复述,而是改变了我自己的思想

  • 会出现很可笑的局面,我根本无法复述别人的思想,因为我阅读的时候已经将其融合进我自己的思想中了。我没法在读过一本书后,讲清楚作者的论证。我也许可以说清楚,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些什么,但对有些论证我根本就没有感觉,完全视而不见

  • 米歇尔强调用经验、统计和计量的方法研究经济学。在米歇尔手下进行过研究的经济学家后来成名的很多,包括米尔顿·弗里德曼。

  • 理论部分和经验部分

  • 他认为,之所以会发生商业周期,是因为利率没有反映经济中的真实储蓄,从而导致生产结构失调

  • 他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概念,其基础是门格尔提出的商品分级思想和庞巴威克提出的生产之迂回性或周期性观念

  • 入发展的商业周期理论:货币供应增加的一个恶劣影响就是导致生产结构扭曲。

  • 货币供应增加的一个恶劣影响就是导致生产结构扭曲。

  • 建立一个进行讨论的群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捍卫思想自由的理想

  • 我们只能从外部观察自然现象,但我们却可以从内部观察我们自己。

  • 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的了解,是以我们自己熟悉的行为范畴为依据的,我们除了要理解他人的作为之外,还需要借助某种自我观察和内省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怀疑我们所感受到的事实,我们就更不应该怀疑这种内省的洞察力

  • 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只有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念,能够打败全权计划体制的观念。如果我们打败了全权计划体制的观念,如果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的必要性,那么,全权计划体制就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 米塞斯的所有著作中,对哈耶克产生过最大影响的,当属1922年出版的《社会主义》

  • 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和米塞斯的《社会主义》

  • 我们当时觉得,生养我们的文明已经崩溃了。我们决心建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正是这种重新构造社会的愿望,使我们中的很多人去研究经济学。

  • 过低的利率会给经济体中的个人部门带来某种好处,这种好处越大,他们的生产离消费阶段就越远

  • 有一群年轻人每两周聚集一次。我在商业委员会的办公室比较宽敞,足以容纳二十多个人。我们通常是晚上7点钟到场

  • 所有人都是自愿参加的,完全出于对知识的渴望

  • 一般都要持续到晚上10点,这时,大家就漫步到到附近的一家意大利餐馆。

  • 每次讨论活动中,米塞斯都会拿出一大盒巧克力糖果,所有人都兴高采烈

  • 不是某人传道授业,而是由一位年长的朋友主持的讨论会,对他的观点,并不是人人赞成。

  • 谈及米塞斯,哈耶克说,他尽管“声望很高,但他是个非常宽容的人。只要具有知识上的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去参加他的研讨会

  • 本讲述货币理论与政策的教科书,如要想让人满意,就需要一篇很长的导论来描述这些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

  • 哈耶克研究的一个问题是房租控制,这使他看清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消极后果,

  • 自由正在奥地利衰亡。他十分肯定地说,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背井离乡

  • 凯恩斯的传记作者罗伯特·斯奇德尔斯基认为,在自20世纪30年代复兴的“反集体主义”的思想运动①中,涌现了5位杰出的思想家:凯恩斯、哈耶克、卡尔·波普、约瑟夫·熊彼特、威廉·贝弗里奇。

  • 在自20世纪30年代复兴的“反集体主义”的思想运动①中,涌现了5

  • 伦敦经济学院既是古典自由主义复兴的根据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思潮在英国等国兴起的大本营。

  • 坎南深得自由主义的精髓———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功利主义道德框架中无私而热情地探求知识和真理

  • 正统的剑桥-马歇尔学派正在崛起,该学派强调数学的作用,而坎南却更愿意做个异端,他强调常识,强调用日常语言而不是方程进行交流。

  • 所有重要的变革都是渐进的,而社会制度不是由某个受神灵启示的天才人物一时心血来潮创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变化的,常常比橡树长得还慢

  • 切实保护人们免遭攻击、抢劫、欺诈,通过维护道路、街道、水上运输线路等,向民众提供旅行和交通的自由,国家提供排水系统等各种公共卫生设施、公园、基础教育,国家也养活那些不能或不愿自己养活自己而又没有朋友或慈善机构接济的人

  • 消费品需求上升,会引导生产活动从长期投资,转向短期投资,于是长期投资只能得到较少的资本,而这会抑制真实投资。

  • 在《储蓄的“悖论”》中他指出:“一旦生产设施过量扩张的过程被开启,那么,除非通过发生一场以失业及消费需求下降为特征的危机,从而释放出起码能使已经扩大的生产设施完工所需要的资源,否则,这些设施是不可能完工的。”{18}

  • 凯恩斯认为,‘你每省下5先令,就让一个人失去一天的工作

  • 我的门被打开,那位身体高大、健壮、矜持寡言的人物平静而坚定地过来对我说,我是‘哈耶克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新兴独立国家的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民族主义领导人,都曾经在拉斯基手下学习过

  • 他到亚洲、非洲旅行时发现,政府中掌权的人好多都在20世纪30年代和20世纪40年代上过伦敦经济学院,基本上都从拉斯基那儿得到了灵感

  • 结果我们听到新闻中说,希特勒和斯大林签署了协议。

  • 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后,他们的友谊就“完蛋了”。拉斯基“觉得受到了冒犯。他相信,这本书就是专门针对他而来的”{29}

  • 他这样宣称,但跟哈耶克的意思却完全相反,“自由企业和市场经济就意味着战争;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则意味着和平。”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直接通向了奴役”

  • 当时是“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时代,身处大萧条时期,英国学术思想界有一小批人物真诚地相信,拥有和管理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权,既是最公平的,也是最有效率的社会秩序形态。

  • 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按照社会主义和技术官僚的路线重新构建社会

  • 非常类似于受某种人道宗教鼓舞、由公正无私的精英统治的积极行动的国家

  • 他太能胡搅蛮缠了!而且,他标新立异的理由太与众不同了,跟常人的理由完全不同,他很难抓住真正的要点,肯定会把公众搞胡涂

  • 他说凯恩斯“由于其勇气和对现实的洞察力而获得了几乎无人比拟的、也是名至实归的声誉”

  • 随后就称赞“作者在书中有些段落,显示了他惊人的见识、博学和对现实的了解”⑦

  • 面对如此重重问题,明智的做法恐怕是,先停下来做进一步的阐述,从而为下一步的讨论奠定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 读者会以为我偏离了主题,以为我是在对哈耶克博士的《价格与生产》进行评论……在我看来,这本书是我读过的最为混乱不堪的东西,从第45页往后,几乎没有一句健全的命题。这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例子,证明了无情的逻辑学家如果从一个错误的命题出发,最后如何会以进疯人院而终结。

  • 不幸的是,在我看来,凯恩斯先生的答复并没有澄清我提出的很多难点。他并没有努力去澄清我仔细而详尽地指出的他的论述中的含混之处,他的答复是去挑……另一本书的刺。我无法相信,凯恩斯先生希望给人留下一种印象,似乎他想通过辱骂他的论敌的办法,使读者不去注意跟他的论点不同的看法

  • 划时代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 罗宾斯教授与众不同,几乎就是他一个人继续坚持要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致,他提出的实际政策建议跟他的理论属于同一个体系

  • 第一次读到罗宾斯的《经济学的性质与意义》时,我的感受就仿佛‘观测天象的人看到一颗新行星进入自己的视野’

  • 科斯断言,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法律资格或产权的最初配置,并不会影响其最后的效用。也就是说,完全竞争性市场最终总会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资源总会流向更高、更好的用途。在科斯的思想中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是,确定产权及其形态,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它们决定着市场交易的内容

  • 勒内尔是个“社会主义者,但他却鼓吹由市场确定价格以实现配置效率,他相信私人企业,他认为,这些私人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个人自由的根本保障”{22}。勒内尔与奥斯卡·兰格一道创建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阿瑟·塞尔登的影响力并不是来自他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而更多地来自他作为一位编辑的工作。经他之手,数以百计的才华出众且具远大抱负的古典自由主义学者和知识分子的著作得以出版,并广为传播。从1957年到1

  • 他让我理解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25}

  • 他教给我古典经济学的真理,更教给我市场在贸易和工业中的力量,教我明白洛克和休谟洞察到的私有产权的作用

  • 他对于财产和所有权———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的范围和作用具有特殊的兴趣

  • 我还记得,当我让他注意休谟在《道德原理探究》的第三部分《论正义》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时,他是多么地兴奋

  • 在《自由宪章》中,哈耶克提到,“很多年前”{29},普朗特第一个提醒他注意休谟已经意识到了确定的、不变的规则、尤其是有关财产的规则的重要性

  • 至于形式,可以这样说吧,一般都是由我或哈耶克主持;通常是我来主持。但大家一聚到一起,就没有什么等级之分了。教员和学生都成了一班热情地追寻真理的家伙,声望高低全看你表现得是否出色。有时会事先确定研讨的内容,更多地则是有大量话题,有个大致的次序;然后我们就随着观念的展开而讨论一个一个题目,如果突然有了新想法,就会完全改变话题。

  • 活着本身就令人欢喜,而年轻则就是天堂

  • 凯恩斯与米尔顿·弗里德曼为20世纪最显赫的两大经济学家

  • 凯恩斯出生于1883年,信奉19世纪、甚至18世纪的实证主义科学世界观

  • 而任何能力和资质在平均水平之上的人,都有可能摆脱这种境况,爬进中上阶层,而他能以较低的成本和最少的代价获得生活上的种种便利、舒适和小玩意儿,其丰富程度超出以前最富裕、也最有权势的王公的想象

  • 在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曾经妙语质问:“我怎么可能信奉这样一种学说呢,它青睐烂泥巴而不是鱼,它把乡巴佬似的无产阶级置于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之上,后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也起码具有生活的品位,也确实承载着人类一切进步的种子。

  • 我看得出来,他们发明了某种喋喋不休地诉苦的途径,一种恶劣的文风,他们的后辈把这两点都一点不拉地继承了下来。但如果你告诉我,他们发现了破解经济之谜的线索,我却不大相信———我看到的没有别的,无非是一些过时的胡扯而已。

  • 哈耶克和他那一代年轻的维也纳人都称赞“这本文采斐然的书,因为它直言无忌,思想独立

  • 凯恩斯并不仅仅是一个权势集团的成员,他也是他所在的那个权势集团的一员精英分子。他几乎从来都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看待英国和整个世界的其它人

  • 哈耶克并没有带着‘善意’读我的书,而作者是有理由期待读者保持这种心态的。假如他确实有善意,那他起码也没有看明白我的意思,或者不清楚我是否正确。显然,有一种激情驱使他挑中了我来发动攻击,但我搞不明白,这种激情到底是什么。

  • 天知道奥地利学派说的‘生产周期’是什么意思。反正我是无话可说

  • 他的特点是敏锐,而不是深刻和彻底,这使他努力地从不同的角度一遍又一遍地证明同样一个观点

  • 哈耶克这样形容凯恩斯,他“能够同时做无数的事情:教经济学,组织芭蕾舞演出,搞金融投机,收藏绘画,开办投资信托公司,为剑桥学院筹集资金,还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实际经营着剑桥艺术剧院,亲临剧院关心旅馆提供的食物和酒水这样的细节问题”

  • 我觉得他看起来至少有50岁了,过了很久我才知道,他刚三十多岁。

  • 哈耶克“是那么宁静、深思,他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⑥

  • 我们所信仰的是自由市场,或者说‘价格机制’———竞争性制度,不受政府或垄断性集团———不管是资本还是劳工———的‘一切干预’,这样的制度可以很快找到某种‘均衡’

  • 资本是异质的,而不是同质的。如果把过多的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时间上靠前的阶段,那么,就像岛民们未完成的机器一样,这些资本就无法再利用了

  • 因为政府通过人为提高或降低利率对货币供应进行操纵,对利率调整———他认为是资本———敏感的部门的生产活动,就不是取决于实际的需求和储蓄,而取决于货币要素。到一定时间,生产结构所反映的,不是消费者的需求和储蓄的供给,而是中央银行行长的决策。

  • 我们应该停下来想想这些优势到底是什么。部分是效率优势———分立的优势,自私自利发挥作用的优势。但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够清除掉其缺陷,个人主义就是个人自由的最好保障,与其它制度相比,它可以极大地拓宽个人进行选择的范围。

  • 弗里德曼在谈到哈耶克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表现时说:“我要强调的是,我非常赞赏哈耶克,但不是赞赏他的经济学。我觉得《价格与生产》是一本漏洞百出的书。我觉得他的资本理论著作简直无法卒读。另一方面,《通往奴役之路》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 资本理论当然是超过一切其它经济问题的最重要的问题,

  • 我们彼此不用请客吃饭那样的客套,但如果谁有客人,经常其它人就在晚饭后去串门。这属于那种不拘礼节的持久的友谊

  • 如果在讨论日程上有一项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你就把它排在最后,然后你就一个劲拖延时间,等到了最后你说,‘先生们,马上就到用茶时间了,这儿有个很小的问题……’。

  • 哈耶克资本理论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资本是异质的,而不是同质的———它不能被用于多种用途。

  • 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是无法用任何统计数字或实际政策运用来证明的

  • 哈耶克的研讨课“可能是经济学历史上大家说话最有挑衅性的聚会。研讨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全面地、深入地告诉哈耶克,他为什么不对。

  • 伦敦经济学院都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地方。社会上的每种观点在教员中都有人信奉,而两三个互相争雄的课程在同时介绍各自最热门的话题,那些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人,享受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 哈耶克提出的国际基础上的金本位制理论认为,这种金本位制能够实现国家之间的供需均衡。如果一国产量小于其消费量,其货币供应就会下降———黄金会流出该国。货币供应下降反过来会导致该国通货紧缩,结果,该国的贸易平衡就会随着进口商品价格攀升、国产商品价格下跌而得到改善。

  • 必须有很多人在观念领域中进行艰苦的研究,然后,我们才有望奠定稳定的国际体系的基础

  • 我确信,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正是这种信念使我对这类思考给予高度重视,尽管这些思考对于眼前的事态所产生的影响不大……    

  • 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知识精英主义倾向

  • “社会主义者批评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在批评人的状态,批评稀缺这一中心问题,但社会主义也不得不跟资本主义一样要面临这些问题。

  • 在乌托邦主义者描述的光辉灿烂的图景中,经济学实在是太贫乏了。他们千篇一律地解释着,在他们所幻想的仙境中,烤鸭会怎样飞到同志们的嘴边,他们却从来没有讲过,何以会有这种奇迹?

  • 米塞斯的论证的核心是,价格至关重要,必需得有私有财产的价格和竞争性市场

  • 要出现价格和利润,私有财产是必不可少的

  • 对于要使用的种种建筑材料和各种劳力,他没办法将其化约为一个单位进行计算。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比较各种选择的优劣

  • 正是他有力的挑战迫使社会主义者认识到,恰当的经济核算体系对于引导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 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们的说法,价值问题的解决,不需借助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中自由浮动的价格,而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计划人员非常仔细的核算而解决。

  • 他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如果一个社会的规则和法律能使个人利用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追求自己的目的,而毋需每个人统一追求由某个集中的权威决定的计划,则该社会从经济上说就是有效率的。

  • 大部分人仍然有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既然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我们自己的行为的产物,那么,依赖于他们的一切东西就都是他们可以刻意操纵的对象”

  • 人在社会中的努力最后实现了协调,但这并不是刻意计划的产物

  • 人们也过于乐观地“相信,一个地方,如果无人发号施令,必然会陷入混乱,因而,如果要改进现有的状况,就一定需要深思熟虑的计划;我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这种想法是我们对现有制度没有充分理解的结果

  • 政府的恰当目标应当是保证个人能够尽可能充分地以自己觉得最合适的方式利用其知识和才能。

  • 法律———即规则———应当高于具体某个人的命令。私有产权则是这种秩序的根本

  • 米塞斯写道:“在排斥了私人的物质利益之后,人就失去了动力。”{14}

  •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从效率较低的企业家手中转移到效率较高的企业家手中,是通过前者蒙受亏损而后者获得赢利这种机制实现的。谁有资格拿资源去进行冒险,他能获得多少资源,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等到他成功地获得并掌握这些资源后才能揭晓。

  • 在市场经济中,谁是最适合于管理资源的人,取决于谁能创造最高利润。创造了利润的人掌握着管理更多资源的财力

  • 无数个体在我们所界定的条件下自发地行动,形成某种资源分配格局,仿佛是根据某个单一的计划搞出来的,尽管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人搞出这么个计划

  • 在我看来,均衡概念与静止状态的区别就在于,它不过是相当长时期中展开的过程的必然结果

  • 均衡状态的意思无非是说,我们可以设想,在特定条件下,社会不同成员的知识和意图越来越趋于协调

  • 均衡状态就是一切行为完美协调的状态,每位市场参与者的决策都与他人严丝合缝,他可以(完全精确地)预期其它参与者会做出何种决策。

  • 从非均衡趋向均衡,乃是从不完备知识趋向完备知识、从不协调趋向协调的结果。从非均衡趋向均衡,是沟通信息的过程。

  • 在哈耶克看来,正是价格体系促成了均衡的形成,价格和利润都是人们利用信息和知识的工具,价格和利润克服了知识的割裂状态。

  • 一旦我们要解释市场中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活动,至关重要的就是信息在个人中间传递的过程

  • 对个人的计划可以采取先验的逻辑体系进行分析,而当人们试图了解他人的行为时,就出现了经验因素。你不能像米塞斯那样宣称,整个市场理论就是一个先验体系,因为当一个人要把握另一个人在干什么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经验因素

  • 经济学不可能是一门纯粹演绎的、先验主义的学科,因为它所讨论的决不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是要研究个体如何传递信息,而这正是一个经验的过程,而不是提出一个先验的命题

  • 知识的分立使集中控制经济根本不可行

  • 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指出,价格“传递着信息,但直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发表他那篇名作《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之前,这一至关重要的功能却一直被人们忽视”{15}

  • 我们必须加以利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从来不会以集中的或整全的形态存在,而我们所见到的只能是由每一分立的个体分别掌握的零散的、不完整的知识。社会的经济问题就在于如何利用不能完整地由单个人掌握的知识的问题

  • 正是以为所有知识对都可以收集为一体、由一个人掌握的错误假设,导致了传统社会主义

  • 我们说我们所提到的那种计划是非理性的,并不等于说,我们所能接受的惟一的资本主义形态,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自由放任。这里有一个决不能忽视的根本的区别:稳定的制度框架与……集中指挥体系之间的区别。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种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视为理性计划的产物。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计划所涉及的仅仅是稳定的制度框架。

  • 他支持创建新的社会宏观制度,即“稳定的制度框架”。他反对的是政府直接指挥经济

  • 哈耶克追求的目标是所有人都获得最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他觉得,这一目标最有可能通过恰当设计的竞争性市场秩序实现。

  • 经济学是典型的某类关于复杂现象的新兴科学

  • 《经济学与知识》

  • 对于交流信息而言,价格和利润是至关重要的。此后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是研究和描述能使人类最充分地利用零散知识的社会秩序。

  • 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规则或者说法律。规则能使人们比较高效地生活在一起,它能使人们最深入地彼此了解———即对未来做出最准确的预测———

  • 接着纳粹与苏联在1939年8月24日签订条约,9月1日,德国、苏联共同侵入波兰,

  • 国家社会主义(纳粹)

  • 个人主义的基本论点是:除了通过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之外,我们不可能透过别的办法理解社会现象

  • 他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知道未来将走向何方,或应该走向何方,因而任何以此为前提建构社会的努力都只能适得其反

  •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源就在于一种错误的信念:在自然科学中能够做到的理性的精确,在制订社会计划时也可以做到。

  • 笛卡尔说,‘很多分立的人所做出的东西,几乎永远都没有单独一位大师完成的东西更完美’。

  • 社会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赤裸裸的极权主义

  • 在根本不存在规律的地方贩卖决定论。而在哈耶克看来,未来要取决于人的自由意志。

  • 根据行为效用最大化假设,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

  • 他在《经济学与知识》一文中又指出,人的集体行为问题,实际上是信息传递的问题。在这里,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信息如何在个人中间传递。光知道个人是自利的还不够。重要的是弄清他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生成新信息。个人只能根据他们所能掌握的信息采取行动

  • 哈耶克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思想中强调了复杂性的概念

  • 在这里,每个事件经常依赖那么多具体环境,因而我们实际上永远不可能完全弄清它们;

  • 社会科学要比自然科学复杂得多。因为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因此,就不要企图从一个点上集中组织管理社会

  • 观念要发挥影响,未必需要大量读者阅读过记载这些观念的书,不过,要获得最高层次的影响,则一定需要某些掌握实权的群体来阅读赞成这些观念的书。

  • 从根本上看,哈耶克相信观念的力量

  • 这本书是站在旷野上的大声疾呼:全权社会主义如果实现了将会带来政治、道德和经济上奴役。这在现在只是常识而已,但在他提出这种观念的时候,却根本无人知晓。

  • 它不仅仅关乎经济效率,也关系到在这样的制度下,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还能保留多少这样重大的问题

  • 写作《通往奴役之路》的目标是让受过教育的男男女女们能读懂,并且影响他们,从而影响公共政策

  • 把权力集中到国家手中,其结果就跟德国和苏联一样。

  • 社会中大量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并由私人支配,是自由、繁荣和民主之本。而且,通过民主手段所建立的传统社会主义,最后总是极权主义的

  • 在哈耶克看来,“只有资本主义能够维护民主制度”

  • 哈耶克自己曾说,他之所以写《通往奴役之路》,是想澄清一点:纳粹主义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反动,而是社会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

  • 全权计划体制与自由不能兼容

  • 他把对全权计划体制失灵的讨论的论点从经济效益的低下拓展到它与自由的势不两立。

  • 最后,政府成了最终的目标本身,而不仅仅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了。

  • 社会主义鼓吹人的平等和人的活动结果的平等,因而很容易理解,社会主义会认为,民主制度———政治平等的制度———是最恰当的治理形态。

  • 像哈耶克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者的意图是纯洁的,其目标是崇高的,他们认为人人平等,他们也鼓吹民主,然而,他们却喜欢由政府强制性地对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进行直接控制

  • 能够防范权力变为专断的,不是权力的来源而是对权力的限制

  • 全权计划体制不是正当的,即使它可能是民主地建立起来的

  •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确实对民主谈论、思考的太多了,而对民主所要维护的价值本身,却谈论、思考得太少了。从根本上说,民主是手段,是维护国内稳定和个人自由的有用的工具。因而它不可能永不出错,不可能总是有效。以为只要权力是通过民主程度授予的,就不会是专断的,这种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说过,一百万人中,即使只有一个人持有某种另类的看法,压制他也是不对的,因为他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

  • 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中,赋予了政府极大的权力。一个社会,如果个人仅仅是计划制订者心目中的一个零件,这样的社会是没有个人自由可言的

  • 经济生活就是安排各种手段以实现我们各不相同的目的。不管是谁,只要掌握了这些生产资料,就可以决定要去追求哪个目标,怎样做价值高,怎样做价值低,简而言之,决定人们应当信仰什么,去为什么而奋斗。而人本身变成了实现那个可能指导着独裁者的理想的一种工具。

  • 在一个政府控制经济的社会中,“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变成了政治问题

  • 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就是控制了人的生活本身

  • 经济上的控制,决不仅仅控制了人的生活中可以与其它方面相分离的的一个方面,而是控制了实现我们全部目标的手段。

  • 对主张实行国家计划的各种论点的驳斥,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他的论证主要是基于自由,而不是经济生产效率

  • 在哈耶克写作《通往奴役之路》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纳粹德国和苏联要比已经破产的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

  • 把每个人当人那样尊重

  • 共同体是个虚构的实体,它是由被认为属于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之个人构成的。那么,共同体的利益还能是什么呢———无非是构成它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之总和而已

  • 当个人拥有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时,他们最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并最充分地发挥其潜力和个人的效率。

  • 对于古典自由主义或自由至上主义的社会而言,至关重要的是私有财产,及把价格、利润、交换商品和服务的自由融为一体的竞争性市场。

  • 社会从严格按照等级组织起来的体系逐渐地演变为人们至少可以安排自己生活的制度,这一过程与商业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 对个人权利的相对尊重和民主制度,都是最早在那些竞争性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形成并成长壮大的

  • 从希伯来人提出所有人都是上帝平等的孩子的概念,到希腊人强调人文主义,到基督教关于灵魂不朽的观点,及由此而形成的人人都具有价值、基督爱每个人的观点,一直到罗马人提出的法律之下的平等思想———西方文明与其它文明不同并优于其它文明的地方,正是它突出强调每个个体的重要性。

  • 个人主义最重要的制度屏障是法治。

  • 不实行法治而实行人治的地方,人们不可能自由,这样的地方,广泛的强制是不可避免的

  • 法治就意味着,政府的所有活动都要受到事先确定并公布的规则之约束———这种规则能使人们比较确切地预见,在具体的情况下政府将如何使用其强制性权力,也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安排自己的个人事务。

  • 对自由主义事业损害最严重的,可能莫过于顽固地坚持某种僵硬的经验法则,其中最重要的是所谓的‘自由放任’原则

  • 自由放任是非常含糊的概念,也是对自由政体之基础性原则的误导性描述

  • 如果国家真的无所作为,则根本不可能合理地捍卫任何制度。

  • 有些形态的组织机构是任何社会都必需的,事实上,它是每个社会的基本特征。

  • 我们可以“计划”一个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并宣布长期不变的普遍的规则体系,它可以提供一个制度框架,在其中,每个人应该干什么及如何维持生计的决策,交给个人自己决定

  • 创造法律框架的这项任务是早期自由主义者所无法完成的。他们从功利主义的基础上证明了私有财产和契约自由的正当性,然后就觉得万事大吉

  • 政府应当改造社会的规则,以使之能创造出更广泛的竞争和自由

  • 你一直都在谈论那个古老的争论话题———政府应当采取行动,还是应当无所作为。而我在这本书中做出的全部努力,就是用一种新的区分来替代这种古老而愚蠢的区分

  • 我的整个著作就是要区分正当的政府活动和不正当的政府活动。

  • 只要政府的计划是为了促进竞争,或者是在竞争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时候采取行动,就不应当予以反对;但我相信,除此之外的一切政府活动都是非常危险的

  • 哈耶克充满激情地说,创造社会的中庸而终极的目标,就是要让个人“有机会和平而自由地建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 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

  • 集体主义本质上就不是民主的,并得到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那样暴虐的少数做梦都想不到的权力

  • 作者写作时充满激情,本书具有伟大的教条主义者的极端清晰性。

  • 这一传统当代最杰出的捍卫者,不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而是一位奥地利流亡人士

  • 哈耶克相信,在计划经济中,总是‘最坏的人爬到权力顶峰

  • 而英国等致力于制订社会主义计划的民主国家的经验将告诉人们,‘从集体主义的角度看’,‘绝不宽容、残酷压制持不同看法的人士,进行欺骗和间谍活动,完全无视个人的生命和幸福,对于维持计划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然的’……

  • 它要规定每个人在哪儿工作、干什么样的工作、他们可以到哪儿,他们可以说什么。社会主义是对人们自由地呼吸的权利的一种攻击。如果没有政治警察,就不可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必然会沦为某种形态的盖世太保。

  • 他最初写作《通往奴役之路》,就是要反映纳粹德国、苏联(当时两国是策略性盟友)这些东方的极权主义强国

  • 由于苏联压制不同意见,所以哈耶克认为,苏联比纳粹德国还恶劣

  • 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当下的实际效果,而是追求一种信念,如果我们想避免威胁个人自由的危险再次降临,这种信念就必须重新占据优势

  • 除非我们使自由社会的哲学基础再次成为一个被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除非我们能实现这一将挑战我们中间最聪明的天才人物之才智和想象力的任务,自由的前景确实会非常暗淡。但如果我们能够像自由主义在其鼎盛时期那样,相信观念的力量,则我们不会输掉这场战斗

  • 自由主义,尽管这个词已经遭到太多歪曲,但仍然没有比这更好的词

  • 向社会开放会妨碍观念的自由交流。

  • 什么决定着不同的基本感觉属性之间的差异?

  • 每种分类机构都要比它所要分类的对象更复杂;

  • 哈耶克所理解的知识比逻辑实证主义更模糊,但也更宽泛。

  • 他跟波普和弗里德曼一样,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明这回事;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那些真理,总是要不断地进行修正。

  •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言词来表述,社会是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发演进发展的。

  • 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揭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个体对其感知世界的了解存在着某种限度,同样,个人对实实在在的物理世界的了解,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局限性;事实上,在哈耶克看来,归根到底,我们对于实实在在的物理世界根本就一无所知。

  • 知识的有限性,都是其关键所在

  • 在哈耶克看来,在感觉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意识到其复杂性都是最为重要的

  • 杂性使我们不可能做出详尽的预测,从而不可能进行控制。

  • 我们藉以了解外部世界的机构(心理)是某种经验的产物

  • 我们的神经中枢系统对刺激的分类可能是高度‘实用的’,也即它突出了外部世界与我们的身体间的关系中比较重要的关系那些在进化的过程中已被证明对于种的生存

  • 哈耶克在1977年召开的一次有关他的经济学和心理学思想的学术研讨会上说,在这“两门学科中,我们碰到的都是复杂现象,所需要的都是利用广泛分散的知识的方法

  • 我们所能指望获得的,在前者充其量就是了解物理世界的形式,在后者则是建构某种个人可以藉以进行决策的法律框架

  • 歌德的名言:‘所有的事实都是理论。’感知总是一种阐释。

  • 哈耶克在其它方面的研究中也强调,理论先于经验观察。

  • 知识是分立的、不完整的和复杂的。每个人的知识片断都是微不足道的。

  • 在社会系统中,只能确立某种最宽泛的标尺。法律就是为了克服社会的复杂性

  • 凯恩斯只要还活着,就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很有争议———但他去世后,则被吹捧为圣人

  • 在任何时代,热爱自由的人总是罕见的,自由的胜利靠的是少数人,他们又是靠与盟友们的合作而取得胜利的,尽管他们跟这些盟友的目标存在差异;而这种合作总是危险的,有时甚至会导致灾难。

  • 而第二阶段———“第二期哈耶克”则始于1937年,融会了波普的观点。    

  • 《集体主义经济计划》中说过的话:“为解释社会现象,我们所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事实乃是我们共同的经验的一部分,是我们思想的材料的一部分。在社会科学中,它是不需要争论即可掌握的复杂现象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自然科学中,它们最多只能猜测出来。这些基本组成部分与其说是确定的,不如说是复杂现象的某种规整性,正是它们,构成了社会科学中的真正的经验因素。

  • 任何类似于自由市场的东西,只有在获得法律、也即国家的保护后,才可能存在。因此,‘自由市场’这个词也必须永远放到引号中,因为它永远都接受法律框架的约束或限制,只有借助这一法律框架,它才能够正常运转。

  • 经济学思想史

  • 哈耶克“用一般的术语区分了经济学思想的两大来源,哲学的,与经验的或实践的。

  • “你在前言中形容这本书是‘我不能逃避的责任’,看到这段话,我觉得,推动你进行研究的力量跟推动我的那股力量完全是一样的。

  • 从《通往奴役之路》中,波普发现,哈耶克的一些观点跟他自己的观点“惊人地相同”

  • 波普就是在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的气氛中形成自己的观念的,

  • 波普写信给哈耶克说:“我觉得我从你那里学到的东西比从任何一位当世的思想家那儿学到的都要多,也许阿尔弗雷德·塔尔斯基是个例外。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波普可能是哈耶克最亲密的朋友

  • 自然科学中的知识和真理也基本上是推测性的。    

  • 这本书并不是“要攻击社会主义者;毋宁说是要说服社会主义者,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们。我的主要论点是,他们实现他们所向往的目标的方法搞错了

  • 这本书是写给左翼人士的,他基本上同意他们的伦理看法,尽管反对他们的经验看法。

  • 通过自愿地从事正当行为来证明自己的信念。

  • 种种试图为了改善人们的境遇而剥夺人们的自由的努力,正好摧毁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自由并不只是要最好的结果,还要人道的道路

  • 哈耶克对作为人的自由之基础的人性是非常乐观的。哈耶克的哲学不多不少

  • 他相信,把普通男女放到一个恰当的环境中,他们就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出合宜的、甚至是健全的共同体来。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所有人都会获得充分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 他不相信人的行为是由外力决定的。他既拒绝哲学上的决定论,也反对科学中的决定论。

  • 个人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安排自己的生活。个人如何运用自己的自由,决定着自己的个性。剥夺他们的自由,就等于抢走了他们的人性。

  • 道德是个人行为中的必然现象

  • 只有能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决定、并心甘情愿地为了遵循道德规则而牺牲个人利益,个人才能生存下去。一个社会的成员,如果从各个方面都被塑造得只会做好事,他们是不配得到赞扬的

  • 自由意味着可以做好事的机会。只有当一个人有机会做出选择的时候,才配得到赞扬或谴责

  • 哈耶克引用阿克顿的话说,自由“不是实现某个高尚政治目标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最高尚的政治目标

  •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 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在经济学界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具有相当明显的自由市场色彩

  • 有一位研究古典文化艺术、经营农场的爱尔兰人,精通莎士比亚、吉本、托尔斯泰、索福克勒斯、柏拉图和修昔底德;

  • 惟一的戒律是要确切地理解他人的思想,要诚恳地对待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看法。

  • 测量就是进行区分,区分得越细致,测量得越精确

  • 苏联的制度在经济效率方面似乎总是走在资本主义前

  • 苏联的制度在经济效率方面似乎总是走在资本主义前面

  • 经济学界正在向数学化方向发展,而这又是他所反感的

  • 哈耶克为人“随和”、“老练”、“正派”、“拘谨”、“和善”,是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但却“从来没有恃才傲物”

  • 哈耶克知道,只有思想自由才可能形成观念的多样化。

  • 他不求培养弟子,而是激励他的学生像他自己进行思考时那样诚实、果敢地直面艰难的问题。

  • 哈耶克告诉过他,“他喜欢的学习方式是,第一步,很快翻一遍全书,然后再回头仔细地研读

  • 单个人的才智的“多样性和局限性”;“真理只能从不同思想的自由讨论中浮现出来”

  • 理性是社会性过程,一定要“相信说服的力量”

  • “观念的传播不可避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他还列出了思想自由如下的“先决条件”:“宽容”、“思考……良心……言论、集会……(和)出版……之自由”;“不存在一切形式的审查”

  • 本书将要阐明的所有论点,都指向一个最重要的大原则:最为丰富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具有绝对的、最根本的重要意义。

  • 夏略特尽管嫁给了别人,但却一直陪伴密尔,并跟他到处旅行)

  • 《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法、立法与自由》及《致命的自负》

  • 哈耶克对自由的捍卫是自密尔的《论自由》之后最雄辩、最有说服力的,其论证也是最严密的

  • 有一种可悲的幻想,以为只要我们采用了民主程序,我们就没必要对政府权力施加别的限制了。这幻想还让我们进一步相信,民主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构成的‘对政府的约束’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限权措施。

  • 从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理想的角度看,我们(密尔和夏略特)确实可以划入一般社会主义者的行列

  • 如果公路、铁路、银行、保险公司、大型股份公司、大学、公共慈善机构都成了政府下属的机构;还有,如果本来由地方自己决定的市政机构和地方公会,也都成为中央政府的下设机构;如果上述所有机构的员工都由政府委任、养活,生活的任何改善都得看政府脸色;那么,即使有新闻自由,即使有民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这样的国家也不可能是自由国家,顶多只拥有名义上的自由。

  •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活动范围,决不应允许政府介入;每个人到了可以斟酌决定的年龄后,生活中有一部分只受其个性之决定,而不应受外人或公众之控制。

  • 从长远来说,国家的价值就是构成它的个人之价值;国家如果妨碍其人民的发展、以使他们成为更为驯服的可以随意使唤的工具,即使是为了有益于人民的目标,那么,这样的国家会发现,用这些小气的人,是干不出一番大事业的;它还将发现,为求得社会大机器的完善而牺牲一切,最后却将一无所获,因为它为了使这台大机器能够平稳地运转,一直在拼命消磨人的生命的活力。

  • 重走一遍密尔在整整一百年前走过的那段行程

  • 这趟旅行得到了基金会的资助,因此,他跟海伦娜坐汽车穿越整个法国、意大利、希腊,度过了“愉快的”七个月时光

  • 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价格和利润对于指导生产活动的作用。价格和利润是生产的信号。    

  • 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分立的、零散的知识

  • 自由主义秩序———私有财产、劳动和交换自由,一句话,法治———所衍生的制度,是物质丰富、思想自由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 在知识如此零散的世界上,人为设计的制度又怎么可能维持下去

  • 哈耶克的经济学研究则使他相信,商业波动是由生产结构中资本与其它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的变动造成的。他对经济活动的这种认识,至少就这一看法而言,是不正确的

  • 他逐渐认识到,在社会科学中企图做到物理科学中的那种预测和控制,根本就是妄想。

  • 自由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即个人不受他人之专断意志的强制”

  • 法律可以通过确立允许个人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的社会框架而创造出自由

  • 强制不能是专断的,个人应当事先知道在社会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 他希望《自由宪章》将成为20世纪的《国富论》

  • 自由就是免于他人之强制和暴力;如果不存在法律,就不可能有自由

  • 自由就是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按自己的意志处置自己的人身、行为、财物及其全部财产的自由,在这种法律之下,他并未、也不会处于任何他人的专断意志支配之下,而是在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 真正的自由只能是指,通过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适的法律将个人强制他人的活动减少至最小程度。

  • 如果没有法律和社会规范,个人就不可能知道他们行为的后果。

  • 法律和规则是某种超自然的或抽象的秩序。它们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同样遵守这些法律和规则

  • 跟洛克和密尔一样,哈耶克认为,法律的恰当目标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创造一个私域,使他们能按自己的意愿活动。哈耶克在《自由的价值》中提出,自由“的前提条件在于,个人拥有某些确定的私域,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一些情势是他人不能干涉的

  • 由于物质性目标在个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如果个人不能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处置某些最起码的物质资料,该个人就不能被认为是自由的。因此,私有财产及自由地选择这些财产的用途,对于自由是至关重要的。

  • 今天,只有通过快速的物质进步,才能满足世界上广大民众的种种愿望。只有在这个时代,人类的大多数才刚刚意识到,我们有可能消灭饥荒、脏乱和疾病

  • 霍布斯:“自然让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天资保持平等,因此,尽管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个人比别人的身体更强壮、比别人的思维更敏捷,但综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并没有大到足以使某些人宣称他应享有某些好处,而他人则不能像他那样。

  • 洛克:“我们设想,不论是谁,其心灵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想法;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一个单词: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来自经验,而经验,归根到底,则来自于其自身。”

  • 斯密:“不同的人天资上的差异实际上要比我们通常所设想的小。即使是最不可比的人之间,比如哲学家与街道清洁工之间的差异,也不是缘于其天资,而是由于其习惯、风俗和教育之不同。

  • “现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于看轻人与人之间先天性差异的重要性,并将人与人之间一切重大差异都归因于环境的影响。然而,即使环境确实可能很重要,但我们也决不能忽视一个事实: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大不相同的。声称‘所有人生来平等’,即使作为一个事实陈述,也是不正确的

  • 如果个人天生就大不相同,那么,最优的———或者说合乎自然的———社会,就是人的多样性充分表现的社会。    

  • 自由必然导致物质上的不平等

  • 社会出现物质不平等的根源在于人的天资的多样性。听来奇怪,这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结果。恰恰是在人们被平等对待的时候,人们天资上的多样性才能得到表现。

  • 我们希望只允许政府在必须防范强制的时候才使用强制性力量,我们不会希望政府在它自己声称必须防范坏的强制的所有情况下使用强制性力量。因而我们需要另一个标准,以使使用强制的决策不仰赖于某个人的意志。西方政治传统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为此目的,强制一直被限制在根据事先公知的、普遍地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适的抽象规则而认定需要使用强制力量的场合。同时还有一个必要条件:授权使用强制的这种普适规则之正当性只能源于防范恶的强制的一般目的;这样,这一原则就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将强制降低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最可行的方法

  • 我承认,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完全取消强制,我们所能期望的只能是将其最小化。

  •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防止一个人强制另一个人,就是对他们进行强制”{25}。哈耶克相信,国家总会以这样那样的形态维持下去。

  • 哈耶克还强调指出,进步的方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未知的。不应当强制所有人顺着一个方向发展,因为没有谁能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技术变化会如何影响未来的社会生活

  • 哈耶克教授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一直在呼吁人们关注社会主义福利项目的极权性质。

  • 这个时代,福利国家是人类社会迄今所出现的最有效率的组织形态,

  • 耶克对《自由宪章》所抱的期望高于其所有著作。

  • 没有最低限度的宽宏大量和美好感觉的人是读不下去的,而读完之后,我们会对这本书充满感激和赞赏之情

  • 思辩性哲学表面上看起来离人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似乎与人们的利益没有任何关系,然而事实上,到最终它却是对他们影响最巨的东西

  • 政治哲学家的任务是影响公共舆论。但是只有在他不关心当下的可行性时,他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 观念统治着世界和历史。革命不过就是一种观念从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

  • 经济理论家或政治哲学家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操纵公共舆论,使今天看来在政治上不可行的事情具有政治上的可行性。

  •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观念,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影响力都要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大。这个世界确实是由少数人操纵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常常相信自己决没有受任何思想观念的影响,然而,实际上,他们经常是某些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些迷恋权力而将观念当做耳边风的人,其实正在践行着若干年前某个蹩脚文人的胡思乱想。我相信,既得利益者的权力被大大夸大了,而观念潜移默化的力量则被低估了……不管是对于为善还是作恶,最危险的迟早是观念,而不是既得利益。

  • 长远而言,是观念,因而也正是传播新观念的人,主宰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这种信念一直是自由主义信条的基本内容。

  • 如果只考虑政治哲学家的观念对现实的直接影响,则其影响确实可以忽略不计。但当他的观念透过历史学家和舆论人物、教育家与作家,以及各式知识分子的努力而成为人们的共识之时,他们实际上就指引着历史的发展。

  • 自由就意味着法律之至高无上。

  • 上升即可以实现人类的世代梦想———最终实现合乎法律和秩序的个人自由,下坠则成为极权主义统治下的蚁群

  • 里根后来回答说:“我一向如饥似渴地读书———我曾读过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经济学著作。”{14}

  • 里根在他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谈到苏联政府官员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他们“公然地、明目张胆地宣称,他们所承认的惟一的道德就是能够推进他们的事业的道德,也就是说,他们将继续维护他们犯罪、撒谎、欺诈的权利”{20}

  • 独立性、正直、无私、视野宽广

  • 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

  • 法律只涉及人的行为与他人进行协调的那些方面。因而,我们可以正确地说,人间的法律并不旨在增进美德,而仅在于确保人们和平共处:

  • 哈耶克对于“系统”的概念具有浓厚兴趣

  • 从物理学角度看,任何行为,都会在某个时候受到同一系统内某个地方的反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均衡的思想

  • 一个人不能要求别人为他的利益而行事,而只能要求他人不伤害自己。公共之善就在于规则———也即法律、习俗和伦理规范。而一个人是不能对他人的私人之善提出要求的,不管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还是通过非强制性的伦理规范。    

  • 让人们自己对自己的案件做出审理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自爱之情会使人们偏向自己和自己的亲朋;而另一方面,恶意、激情和报复心会使他们过于严厉地惩罚他人;因而上帝就指定政府来抑制人们的偏心和暴虐。政府乃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正当补救。

  • 法律与其说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不如说是集体生活所必需的;而在自由至上主义者看来,集体生活是最有效率的生活。

  • 哈耶克认为,在社会中,自由就是自由,并且仅仅是自由。自由就是指在一个社会,透过强制内容最少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公知的法律,将强制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由即指法律之统治。

  • 在马克思的思想与哈耶克的某些思想之间,相同之处更多。

  • 全国范围内实行更为平均的分配的设想,农业和工业共存的设想(1975年到1979年,柬埔寨为了部分地推行这一计划而导致300万人死亡)

  • 要求实现‘社会正义’,要求按照人们的需要或美德来分配物质财富,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而这属于一种返祖现象。

  • 以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由某个天才人物掌握,比如由原始部落的首领或头人所掌握

  • “‘社会达尔文主义’关注的是个体的选择而不是制度或惯例的选择,强调的是天赋的选择而不是通过文化传递的技能的选择。

  • 导致生物进化的三大因素是:个体的差异,环境的选择压力,随机的遗传突变

  • 达尔文在构思自己的理论的时候,正在阅读亚当·斯密的著作。

  • 《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不过是将政治经济学的进步观扩展运用于动物和植物生命领域中

  • 将地方甚至地区政府转变为准商业性公司,让他们为争取公民支持而展开竞争。他们不得不提供一种实现收益-成本平衡的方案,从而使他们管辖区域内的生活至少跟别的地方一样吸引人……将政府绝大多数服务活动的管理

  • 我倾向于将更多权力交给地方当局,而不让中央政府拥有这些权力,因为公民可以用脚投票,迫使地方政府按公民的意愿行事

  • 由于个体活动之成功仰赖于他人采取某种与他匹配的行动

  • 规则所能实现的,也就是使人们能更轻松地合作、并形成那种匹配。

  • 如果要使社会处于自由状态,就必须限制、并明确界定政府的权力,而个人则应当知道他们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其中尤其是要包括有关财产的规则。

  • 不管是为了保障人们的自由,还是为了实现高效率,政府的活动都要划定明确的范围,标出清晰的边界。

  • 哈耶克把通过设计形成的社会模式和结果、与经过进化发展而来的社会模式和结果,分别称为“组织”和“秩序”。

  • 随着社会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恐怕越来越难、而不是越来越容易搞中央计划。

  • 真正的竞争的好处在于,通过竞争,分散在很多人中的知识可以得到利用,而如果我们要在一个中央指导经济中利用这些知识,就必须将其整合为一个单独的计划。

  • 经济的全部问题就是如何利用高度分散的、单个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整体掌握的知识的问题

  • 我们的社会建立的基础是:我们都在服务于我们所不认识的人

  • 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 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不在于它在道德上是不可接受的,而在于它从知识上看是不可行的。

  • 自由社会的鼓吹者与社会主义体制的鼓吹者之间的斗争,并不是一场道德冲突,而是一场知识冲突

  • 只有当人们彼此可以指望所有人一般都会自愿地遵守某些原则的时候,强制才有可能被降低到最小程度

  • 曾有人在一次采访中问哈耶克,有没有哪个国家,“曾经痴迷于社会主义或福利国家”,但却“重新建立了法治”?哈耶克回答说:“啊,二战后的德国显然就是这样的典范,尽管这差不多就是一个人,路德维希·艾哈德孤军奋战的结果。”

  • 从形而上学意义上相信绝对的‘实在’和现象世界的恒定性,而这是不能得到证明的

  • 永远不可能打通精神领域与物理领域之间的鸿沟

  • 精神过程是在物理世界的子系统中展开的物理过程的某种特殊秩序,它将我们称之为有机体的更大的子系统与整体联结起来,从而使有机体得以存活

  • 个体的独立活动会形成他们未预料到的某种秩序

  • 他的心理学观点则强调知识的限度,强调对生命有利的感知模式(在社会中就是指制度)会保存下来

  • 那个生产效率最高的社会,也即形成了最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规则和制度的社会,将会占据上风

  • 结束政府对于货币供应的垄断,对于维护自由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 耶克曾说过,休谟“系统地阐述的法律和政治哲学理论,可能是惟一能被后人称为自由主义的体系。正是在休谟那里,我们能找到对这一学说的最完整的表述”{22}

  • 在《自由宪章》中,哈耶克评论说,休谟“将是我们永恒的伙伴和睿智的向导

  • 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社会理论家清楚地认识到了,人们遵守规则与由此而形成的秩序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休谟就是其中之一。

  • 从伦理的角度看,哈耶克是个规则功利主义者{27}。尽管他强烈地反对行动功利主义

  • 他却支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这一伦理目标,

  • 在伦理学领域中,或许可以说休谟是达尔文的先驱。事实上,休谟提出了社会习俗中最适者生存的理论—而实现了社会效用最大化的就是最适者

  • 在所有地方,政府都是由具有人类的全部弱点的人士所组成的,但由于我们对政府保持着小心,我们又创造出了人们所能想象的最精心、最细致的机制,正是透过这种机制,政府成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受人类所有弱点影响的组织’”

  • 我们的决策所导致的结果,经常迥然不同于我们最初的设想,正是根据这两点,他对惟理主义时代的自负给予了冷嘲热讽

  • 在近代研究精神和社会问题的学者中,休谟或许是最伟大的

  • 亚当·斯密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认识到了,一个人在不受他所感知到的需求的驱使,而由抽象的价格信号引导下所做的努力,能够造福于更多人,也能够从总体上满足更多的需求。借助这种方法,我们也能够最有效地克服我们对于具体事实的根本意义上的无知,能够最充分地利用高度分散在成千上万人中的对于具体环境的知识。

  • 他争辩说,工业革命时期绝不是群众的境遇越来越悲惨的时代,相反,在这个时代,为数超过任何时代的人们的生活,获得了最大的改善。

  • 公众舆论与公众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之间,一直是、并且永远将是紧密关联的。归根到底,有些人即使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可能也从来没有听过那些影响过他们的历史学家的大名,他们也要通过这些历史学家的眼镜来看历史

  • 对于历史的解释有助于塑造未来。哈耶克之所以写作观念史著述,初衷也正是为有助于塑造他所期望的未来

  • 我会尽最大努力在赶在自己老死之前写完这套书

  • 哈耶克的精神萎靡,觉得他毕生的研究都是白费劲———他说过或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无人感兴趣。

  • 通货膨胀将会导致所有西方实行价格控制、从而演变为计划经济

  • 人们将发现,价格老是上涨,他们没法生活,于是,他们就会试图通过控制价格来控制通货膨胀,当然,这就意味着市场体系的终结,意味着自由的政治秩序的终结。因此我觉得,只要我们企图抑制持续的通货膨胀的后果,自由市场和自由制度就会消亡。这可能会花上十年时间,但这对我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我希望在这十年中,我就会死去

  • 如果哈耶克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名声今天会怎么样,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 由于曾颁奖给他本人及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的异端思想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引导经济学研究走上新方向也发挥了某种作用

  • 与哈耶克一起分享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冈纳尔·缪尔达尔后来就提议,应当取消经济学奖,因为它曾颁给哈耶克、弗里德曼之类的反动派

  • 当得知瑞典人终于克服了他们的政治偏见而充分地承认你的贡献的时候,我简直难以形容我的喜悦。他们承认你的贡献竟然花费了这么长时间,而且也只是半心半意,但这已经超出我们对他们所能抱的期望

  • 弗里德曼后来又说:“当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订下了一个规则,五年不得授予瑞典人。现在是第六年了。他们非常希望将该奖授予缪尔达尔,但缪尔达尔太左了,因此———这是我自己的推测,我无法提供文件来予以证明———他们觉得他们可能会受到批评,于是,他们决定把缪尔达尔与哈耶克,一个左派、一个右派,捆绑在一起,这样就可以免受批评。

  • 此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普遍地信奉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他们都相信,国家干预对于经济事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都使用数学和静态模型

  • 由于我跟他同时去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所以我结识了他。最近,我的《通往奴役之路》出了俄文译本,于是,我送了一本给他。他显然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他给我写了封信,说他几乎无法相信,一个没有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人,却能跟我一样清楚地看清社会主义的后果

  • 对自由的严重威胁在于权力的集中。对于维护我们的自由而言,政府是必要的……但将权力集中于政府手中,也是对自由的威胁

  • 这些年来,每碰到跟我一样信奉自由社会的人士,我便问,他们是如何避免被他们所处的集体主义思想环境中的病毒感染的,大家提得最多的名字是哈耶克,他是他们启蒙和理解的源泉。我不能说我自己也是如此,因为,在这方面,我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芝加哥大学的老师们,当时我还不知道哈耶克、也没有接触过他的著作。但跟别人一样,我从哈耶克那里获益匪浅。从我第一次读到他的著作的那个时候起,尤其是在我于40年代中期结识哈耶克之后,他的强烈的思想倾向,他的道德勇气,他那理智而始终坚持原则的论说,大大地拓宽、深化了我对自由社会的含义和必要条件的理解。

  • 论起私人关系,哈耶克跟凯恩斯更亲密,跟弗里德曼的关系反而更一般,跟他与旁人的关系差不多

  • 真诚地追求真理,尊重市场和自由企业,坦诚直率地展开讨论,非常热心于说服异教徒皈依自己的学说。而最重要的一条则是坚信,经济学分析是解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强大工具。

  • 他欢迎学生提问,并会复述这些问题,当然比那些正在拼命思考的学生清晰得多,然后他通常会向学生阐明,为什么他们的思想会出现混乱。

  • 面对批评,他的态度好象是说:啊,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现在我很忙,但我以后会向你写信详尽解释

  • 冯·哈耶克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通往奴役之路》

  • 他比任何人都更强调自发秩序、知识分工、及价格在克服这种分工中的决定性作用

  • 现在,经济学界所有人,从方法论上看,都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 他们相信,经济现象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现象进行解释,你可以在总量或平均数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

  • 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中,弗里德曼写过一段话,其含义其实跟哈耶克自己的观点是相同的: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研究者本人就是他正在研究的对象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增加了保持客观性的难度……    

  • 这一天也许并不遥远,政府有可能通过在饮用水中添加某种合适的药物……从而可以提升或压制、刺激或麻痹全体民众的思想。

  • 他提出了允许货币之间进行竞争的思想。

  • 每个政府一直都在使用其对货币发行的独占权力来榨取和掠夺人民……最危险的、因而也最应当剥夺的,不是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而是其发行货币的独占性权利,以及他们强迫人民使用他们发行的货币并按他们单方面确定的价格接受这种货币的权力

  • 完全取消政府在供应货币方面的垄断权、允许私人企业可以向公众供应他们可能更喜欢的交换媒介,这难道不是同样可取的吗?现在大家都普遍地、不假思索地接受政府垄断货币发行的权力,其实,这种格局并非是必需的,甚至并没有多少好处”{18}

  • 与人为善、幽默感、性格温和、尊重他人的良好愿望,所有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我们或许还可以再加上守时和守信两条;而哈耶克本人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模范:

  • 向大众搞宣传收效甚微,相反,我们的任务是说服知识分子

  • 昨天的异端会是明天的教条

  • 人对于真理的认识是推测性的、假说性的,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得不断地接受人们的审查、检测、修正甚至拒绝

  • 探索真理就是一个不断用新经验评估旧假说、新假说的过程。真理并不是有待于我们去征服的固定不变的山峰,而是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的一次无尽的征程。每次发现新的知识,都开辟了无知的新范围。一个人越是深入地探索自然和现实,他越会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知道多少。

  • 经济的有计划发展,难道没有变幻莫测的竞争、撞大运的结果更好?怎么能花言巧语宣称资本主义要比社会主义更有效率

  • 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知识上的分工,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如何将这些知识收集到一处,而是如何使社会形成一种让这些零散、分立的知识和信息得以最有效利用的秩序。

  • IEA最重要的成就是在英国为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创造了讲坛

  • 西方并没有向不发达国家提供能提高其工人生产率的资本的义务,这隐含着他的一个看法,导致发展滞后的,是资本和教育的匮乏,而不是民族间的自然秉赋之差异。

  • 他们就应当对所有人开放,这是他们的本分。而如果他们完全是私立机构,那么,我想,私立机构有权区别对待不同人

  • 价格传递信号的功能

  • 凯恩斯也许是我一生中所碰到过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思想家,我也曾渐渐地认识到他在一般思想领域的卓越之处,但让他暴得大名的那些科学研究成果,却是完全错误的。

  • 凯恩斯基本上也是个主张自由贸易的人,是个经济自由主义者。但附加了很多保留和限定。他从来都不够彻底。从私交说,我们是朋友,但在经济学上很少有意见相同的时候

  • 惟科学主义的谬误对人的价值的逐渐侵蚀。告诉我们的同胞们,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要归功于约束我们的欲望的那些道德规范,而这些道德规范从来不是我们为满足自己已知的享乐欲望而刻意设计出来的;使得人的行为有可能形成秩序的,乃是行为之扩展,它是人的心智所不能全部理解的,把这一点告诉人类,在我看来,乃是今日之科学家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道德义务,而人类曾对这些科学家给予了特殊的优遇

  • 这非常有助于我成名:人们突然都愿意听你说话了

  • 晚年的哈耶克最爱开一个玩笑,说马克思是右耳聋了,而他自己却是左耳聋了

  • 我随时都在做笔记,不过,我并没有有意识地追求思想的系统性

  • 哈耶克一般的写作方法是先用卡片记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就开始“写呀写呀写呀”。他先做卡片;他总是随身带着卡片纸,这样就能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我的所有想法都是先以这种形式体现出来的。然后,我会根据这些卡片动笔写作,这是耗时最长的阶段

  • 我对生活总的看法是,我们都在玩一种撞大运的游戏,而总的来说,我在这场游戏中还是挺走运的。

  • 年轻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了价格的信号传递功能对于指导生产活动的极端重要性。

  • 哈耶克高度推崇西方文明。他认为,人类透过西方传统的观念实现和平与繁荣的希望,要比透过其它的传统大得多。

  • 相信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个人,与相信这种控制不可能有效率的个人,所偏爱的规则和法律肯定是不一样的。人们根据经验而形成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 人类只有从真理中———即尽可能准确地评估事物是什么样的、能够是什么样的———得到好运道。

  • 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政府具有法律赋予的垄断权的所有服务领域,从教育到交通再到通信等所有领域,包括邮政、电报、电话、广播服务,所有的所谓‘公共品’,形形色色的‘社会’保障,还最重要的的货币发行,惟一的例外是维护和执行法律及为此目的而维持一支武装力量

  • 自由至上主义者

  • 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在拂逆自己的欲望的情况下才变得文明起来的

  • 这就是我的整个观点的基础———创造文明的,不是我们的理智,而是驯化我们身上很多与文明相抵触的本能

  • 资本主义是有违人的天性的。开放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不可能与人们从原始时代遗传下来的野蛮本能相一致

  • 社会主义一方的辩论队成员可能包括詹姆斯·米德、诺姆·乔姆斯基

  • 让-保罗·萨特则是可能的替补队员

  • 斯密用这个词形容的是某些过于傲慢的知识分子,他们相信,他们设计出来的社会会比竞争性市场更优越

  •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传递出的最终的道德箴言是:“生命没有目的,生命就是它自身。{15}”

  • 贸易的发展与文明的成长根本就是一回事

  • 只有当我们不再只是满足我们熟悉的人们的已知的需求,而是受抽象的价格信号的指引,社会才有可能正常运转

  • 要他抛弃这些天生的本能,而调整自己去遵守那些他不理解的形式化的规则,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人们现在依旧不喜欢那些规则

  • 政府的作用更经常地是妨碍了进步

  • 我们的合作秩序的基础,并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刻意的设计

  • 我们所有人都是为我们所不认识的人而劳作,我们也得靠那些我们所不认识的人才能维持生活。这一简单的事实就说明了,我们赖以维持生存的这种秩序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 利润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我们,为了满足那些我们不认识的人的需求,我们必须干些什么。我们正是透过追求利润而成为一个利他主义者,因为我们的服务扩展到了远远超出熟人范围的那些人的身上。

  • 在资本主义体制中,对于谁应当掌握物质的、有形的资源的问题,最理想的解决办法是看谁能创造最大利润

  • 利润是大多数生产者为了更有效地满足他们不认识的人们的需求而需要的惟一东西。利润是他们进行搜索的一种工具—仿佛士兵或猎人、海员或飞行员手里能够扩展他们视野的望远镜

  • 人的活动的结构的演进过程中,收益也是一个信号,引导人们做出对人类最为有益的选择;通常,只有那些最为有利可图的活动,能使人繁荣富裕,因为人们从中得到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19}。利润和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

  • 只知道我们应当爱他人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如何去爱他们。

  • 阿尔及尔或仰光城内失业的年轻人发动的抗议,不是要求实行中央计划经济,而是要求得到机会:得到按市场能够承受的价格买卖———牛仔裤、汽车等等东西———的自由。

  • 哈耶克的生命力很顽强,他终于活着看到了1989年秋天共产主义在东欧的崩溃及1991年在苏联的崩溃。

  • 《市场的道德准则》

  • 价格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工具,能使成百上千万人协调他们的行动,以适应他们自己并不直接、具体了解的社会的种种变化、需求和状况

  • 价格充当了一种指南、一种信号,它引导我们利用我们根本就不相识的人们的力量和天赋、去满足这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人们的需求。

  • 而说服“舆论领袖”相信这种观念,就成了他的“主要任务,我花费了差不多50年的时间,才能够用上面那几句话把这种观念比较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⑥

  • 在实际政治中致力于实现公平分配的种种做法,所体现的都不过是对于何为公正的多少有些随意的认识而已

  • 比起按照某种想象的理想刻意分配收入的做法来,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我们能更接近实现公正的理想。”⑦此诚所谓黄钟大吕

  • 拉里·哈耶克回忆说,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父亲形容自己的一生“还算可以”(tolerable)或者说是“惨淡经营”(miserable)

  • 在奥地利陷入经济和政治危机的时刻,有那么多伟人离开了这个国家,到其它国家,尤其是在美国,继续努力,为人类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而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位

  • 今天,我们来纪念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他曾努力帮助欧洲从废墟中重建家园,详尽地阐述了欧洲重建应该面对的使命。其中一项就是,欧洲需要某种制度和力量,鼓励人民自由地———而不是集体地———为公共之善做贡献

  • 他本人确信,他找到的答案仅仅是一块马赛克瓷砖中的一小片而已。

  • 由至上主义的时代已近在眼前。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伟大贡献也在于他设想了一个人类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他所阐发的自生秩序理论,乃是他本人构想出来的,尽管他将此概念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卡尔·门格尔那里

  • 我们不需要政府非得是无所不知的、无所不能的、无所不在的、无限仁慈的;任何时代的政府都不是这样的,也不可能是这样的———当政府试图成为这个样子时,恰恰发挥了相反的作用,20世纪的现实已经突出地揭示了这一点。

  • 这些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的行为规则只能缓慢而逐渐地取代那些允许个人为了追求群体的利益而伤害陌生人的特殊规则。而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使开放社会之崛起成为可能,并使普遍和平秩序之依稀希望或可实现

  • 最终出现的,不是世界性政府,而是世界性法律。②在这一理念背后的理想乃是,一切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