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新传
文章目录
—摘自 罗布·艾利夫《牛顿新传》—
-
牛顿的同学“并不十分喜欢”牛顿,因为他们知道牛顿要比他们“心灵手巧得多”。小艾萨克“一直”都是“一个严肃、沉默寡言而善于思考的少年”。他从不跟男孩子一起玩耍,但偶尔会做一些玩具小屋中摆放的家具,给女孩子“摆放玩偶和悬挂小饰品”。
-
《自然与艺术的奥秘》属于当时极为流行的“数学魔术”一类的书籍,其中包含了无数制作机器的法子和图画。
-
牛顿往往会专注于“滑稽的”(即“好玩的”)发明。
-
他指出,少年牛顿能够娴熟地使用机械工具,加之具有素描与设计的专长,这对他后来拥有出色的实验技能帮助极大,“给他打下了运用自己强大推理能力的坚实基础”。非常罕见的是,牛顿具有成为一位伟大自然哲学家的所有素质,诸如“深邃的洞察力”,“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解决问题的精神”,“延伸其推论[与]演绎链的巨大思维力量”,“无与伦比的代数技能以及其他使用符号的方法”。
-
有些小插曲与村里其他孩子的经历也没有什么不同。牛顿曾在另一个男孩的帽子中放大头针“戳”人家,妈妈让他回家时拒绝回家,藏有一把石弓却向妈妈和外婆撒谎说没有。在其他时候,他还会跟仆人“闹翻”。有关食物的罪行也很突出。牛顿从克拉克的继子爱德华·斯托勒那里偷过樱桃棒,从妈妈的食品盒里偷过李子和糖。他还承认在病中暴饮暴食,实际上,在他所列的在剑桥求学时所犯的罪行清单上,头几条就是暴饮暴食。第一张罪行单上的其他评语描绘了牛顿心灵的阴暗面。他用拳打过自己的一个妹妹,殴打过“多人”,还狠揍过爱德华的弟弟阿瑟·斯托勒。
-
从学业生涯之初开始,牛顿就在怨恨之心和竞争之念这两大力量的驱使下,一门心思要超过其他所有人
-
牛顿还是痴迷于制造水车与其他模型,而且一读起书来就会忘掉一切,根本无法胜任料理庄园的任务
-
所谓决疑占星学,就是通过研究恒星和行星的位置来评估个人前途未来的学问。
-
牛顿将这笔钱的大部分以及他的债务人所还的大部分钱用于如下用途:购买了一些磨制工具以及进行实验的设备,买了三双鞋,打牌输钱(两次),在酒馆喝酒(两次),
-
伽利略还清楚地指出,重力的物理起因并不重要,而且要揭示出来的确极其困难,
-
培根甚至还赞扬了炼金术士用以分析自然的方法,不过他同时对炼金术士们的封闭生活方式和模糊的行话感到悲哀。
-
更为激进的是,牛顿还主张,人的灵魂本质上都是类似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仅仅来源于身体构造的不同。
-
牛顿认为,想象力是灵魂的一种能力,能够产生睡梦和记忆中出现的那种图像。他指出,“一种脚跟朝上的适当姿势”以及“新鲜空气、禁食与适量饮酒”都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
-
用这只受损的眼睛来看,白纸乍看起来是红色的,但是“如果我通过一个很小的孔来看,只让很少的光线进入我的眼睛”,同样的白纸看起来就成绿色了。
-
在黑暗中,一个人只有跑动起来才能看到事物。
-
单束色光不是由棱镜产生的,而是由棱镜折射出的。
-
不过牛顿也很谨慎地指出,红色和蓝色并不是光的固有属性,而只是眼睛对具体光束的体验。
-
他坚持认为自然哲学家应该成为几何学者,应该停止探讨那些仅仅是“可能”的知识…牛顿首次公开宣布自然哲学能够达到一种绝对确定的程度,并且自然哲学应该建立在数学原理的基础之上。
-
牛顿仍以谦虚的姿态接受了学会给他提供的一笔资助,并表示为了对会员们的活动有所裨益,他愿意向他们传递他经过“贫乏而孤独的努力”所获得的一切成果。
-
作者应对他们的声称持有谦虚的态度,而且对自己的观点持有的确信不应超出证据能够支持的程度。
-
但他接着写道,要确定光究竟为何物,或者要确定光究竟如何被折射或者“以何种模式和动作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颜色的幻觉”,
-
为什么组成颜色的所有的运动在撞击棱镜之前应该聚拢在白光中?
-
胡克在回应中固执地认为,哲学解释必须为解释对象提出可以理解的物理原因,这就给自然哲学家理解牛顿的理论定下了一个模式。
-
惠更斯说,如果牛顿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没有告诉我们颜色的本质与差异,他教给我们的就只有不同颜色具有不同折射度这样一个偶然事件了(当然这一现象本身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
-
惠更斯的批评似乎超出了牛顿忍受的极限。牛顿提笔给奥登伯格写信,说他想退出皇家学会,因为他与伦敦之间的“距离”使得他无法给学会带来裨益。同时,牛顿还告诉柯林斯,他受到了学会一些成员的“无礼对待”。
-
如果白光能够仅仅由两种色光组成,那就意味着色光本身就是复合的,而不是原始的。
-
人们认为炼金术士应该掌握了仿效发酵、发热、腐烂、生长等非凡进程的技能,运用这些技能他们就可以将各种元素进行相互转换。
-
大自然中的各种形状最初由上帝之手直接创造,以后则一直由自然本身的力量来控制。
-
大自然通过"增加、繁殖”的命令,使自己“成了一位彻底仿造那位原型为她创设的东西的模仿者”。
-
如果我们能知道自己是如何随意移动身体的,“经过同样的思考我们应该也能知道上帝是如何移动物体的”。
-
正是在此背景下,牛顿写了他那封著名的回信,在信中说如果他曾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他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
“在众目睽睽下所做的事情除了探询真理之外,很少有不带别的考虑的”。
-
“摩西的任务并非是纠正哲学事务中的世俗观念”,而是“尽可能优雅地提出一种适应世俗之人的感觉与能力的创世描述”。
-
在1694年,牛顿告诉戴维·格雷戈里,彗星具有一种神圣的功能,而木星的卫星是造世主留下以备新的创世之用的。
-
这一切可能将在接受上帝指导的更高级的“智能存在”的监督下进行。
-
不盲从自己的喜好、所受的教育或人世的权威,能够真心诚意地寻求真理。
-
真正的宗教并不能像欧几里得几何那样为确凿的证据所证实,而且只能使少数一些人信服,但事情就应该这样。牛顿总结说,真正的宗教“能获得那些蒙选者的认同”,而这就足够了。
-
那条戾龙从口里喷出一股洪水(牛顿推测,这股洪水指的是腐败堕落的群众,因为经文中经常用海来表示这类人),
-
一个基督徒“能比其他任何类型的人更恶毒”。
-
胡克还问牛顿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论:利用一条惯性路线和一种将一个物体吸向另一物体中心的力来研究行星的运动。这次请教对牛顿发展自己的轨道力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哈雷当时问他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力量会划出怎样的曲线,他不假思索地说经他演算应该是椭圆形。
-
牛顿后来还会这样认为:这样一个宇宙体系能够保持稳定运作,只能归功于一位神圣几何大师的妙手
-
现在,牛顿也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以太不仅精微异常,而且不会产生阻力作用,这样的以太还能被说成是存在的吗?
-
牛顿认为普通人通过相对的话语来感受世界,所以先知也以那种语言向他们说话是理所应当的。
-
普通人不能从可感知的表面现象抽象出思想,所以一直说着相对的数量,如果智者甚或先知以别的方式向他们说话,那将是非常荒谬的。”
-
牛顿宣称物质的量与物体的重力“通常一致”…牛顿将“物质的量”(或“质量”)定义为基本的、“均匀的”物质,所以一个物体“密度加倍,体积加倍”,其质量就会是原来的四倍。也许最有意义的是,牛顿这一新的分析方法要求将所有的基本物质都视为在本质上一般无二,而如果没有物质,就什么也没有
-
假设3宣称由于物质的基本构成模块都是一样的,所以从原则上讲,一切形式的物质都可以互相“转变”。这样,牛顿就含蓄地将“质量”这个数学概念与他的炼金术式的分析联系了起来。
-
牛顿的神学工作旨在恢复真正的宗教,同样,牛顿也一直认为自己所从事的科学工作在本质上就是为了恢复已经丧失了的知识。
-
他接着又基于物质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一个推测。因为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所以促使物体结合的那些力会使物体结合形成规则的结构,“如同雪和盐的形成过程那样,几乎就像艺术的产物”。
-
因为哲学“就像一个傲慢无礼、争论不休的女人,一个男人一旦与她发生纠葛,无异于惹上了一场官司”。
-
好像他(胡克)知晓并已充分提示了一切,所剩下的只需通过辛苦的计算与观测来确定罢了,但他又借口忙于其他事务而不自己进行计算和观测。实际上,他倒真该用无能来为自己开脱。
-
杰弗里斯曾是牛顿的本科同学。不过此人现在臭名昭著,因为他最近将新教徒蒙默斯公爵的数百名支持者判处了死刑。
-
惠更斯和莱布尼茨等著名自然哲学家对《原理》也是赞不绝口,虽然他们二人都认为牛顿忽略了自然哲学的整个目的,因为他没能给“引力”提出一个物理解释。
-
他给第三卷的命题4——9写了一系列“古典”注释,指出《原理》提出的万有引力与其他原则都曾为古人所知,今人通过认真研读维吉尔、奥维德等诗人的诗作便可以获得这些知识。
-
牛顿认为重力取决于质量,就像声音与音调取决于弦的尺寸一样。
-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自由:博学者在翻译原作者的著作时肆意修改而不脸红,并且公开承认自己的行为,好像进行忠实的翻译反倒是一桩罪行似的。”新教徒现在也在参与犯罪。牛顿很伪善地告诉洛克,他之所以“提到”这一切诡计,“是因为我对虚伪的骗子深恶痛绝,是为了让基督徒出于羞耻而放弃这些做法”。
-
牛顿要求什么类型、什么精度的数据,弗拉姆斯蒂德都尽量满足。但到头来,牛顿还是没能解决棘手的“三体”问题
-
他并不想被“公开地拉上舞台,卷入那些也许永远都不适合让公众知晓的东西,不想让世人期待一些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拥有的东西”。他“不愿在每个场合都被曝光”,更不愿“因为数学问题而被外国人纠缠或嘲弄,也不愿让自己人以为我将本应用于国王事务的时间虚掷在数学问题上”。
-
牛顿曾告诉斯蒂克利,他一辈子只去看过一次歌剧,而且刚看了一半就跑出来了,还对自己竟然待了那么长时间感到有点纳闷。
-
牛顿说一个人应该从一系列广泛的现象中推出三四个“普遍假设”,然后通过这些现象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有从现象入手并从中推导出普遍原则才算正途,否则"你也许可以提出一个貌似合理的哲学体系,为自己博得名声,但你的这个体系比传奇故事好不到哪里去”。
-
但在后来的印刷中牛顿将那句话改成空间就像上帝的感觉中枢。
-
牛顿对比了仅仅具有惯性这一被动力的物体的性质,以及“发酵”、生命和意志给世界带来新运动的方式。他将发酵描述为一种“非常强大的主动原理,只有在[物体]彼此接近时才会作用于它们”。
-
我们发现自身具有通过思想调动身体的力量,但是并不知晓支配这一力量的定律为何。”他还格外引人注目地补充道:“我们并不能说整个自然并非都是活的。”
-
我总觉得他是个阴险狡猾、野心勃勃、极度贪求赞美而又容不得反驳的人。
-
德国人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也是牛顿在智力较量中的敌人,他比弗拉姆斯蒂德等人要厉害得多。他可以说是当时唯一能与牛顿在智力上匹敌的人
-
宇宙的整个井然有序的结构证明世界是由一位睿智的全能之神创造的。
-
他宣称观测与经验已经证明了重力的存在,所以没有必要给重力虚构一个假设性的原因。
-
牛顿组织了一个屈从于自己但对外宣称是中立的委员会
-
牛顿学说的信奉者让空间成了上帝躯体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很不完善,所以上帝不得不定期进行干预,来修补他这架有缺陷的机器;他们相信上帝的行为完全不受逻辑限制,将上帝变成了一个武断的统治者
-
莱布尼茨暗示上帝必然遵从逻辑规律,这样就明显束缚了上帝的能力。
-
应该把引力理解为指称一个在观察基础上得出的真理的“名字”。
-
牛顿将“审判日”最早定在2060年,让那些希望“千禧年”迅速到来的人大为气馁。
-
实践正义、推己及人、爱邻如己,这便是“仁爱”…基督教就给人们新加了一项义务——善待他人。不过,就像弗拉姆斯蒂德所指出的那样,并非人人都同意牛顿在自己的生活中曾体现过善待他人的品德。
-
相互教导温顺和慈善的美德,不将个人见解强加于对方,也不因个人见解而争吵,
-
1727年春,牛顿与世长辞。那时,他的声誉和成就让有史以来所有的自然哲学家都相形见绌。
-
就自身的科学成就超越同代人的程度而言,牛顿应该超越了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科学史上的英豪。近三百年来,牛顿的私人生活和“其他的”学术兴趣一直令人入迷。民意调查显示,全世界大部分人依然将牛顿视为世所仅见的最伟大的睿智之士。
-
虽然我们更应该敬佩他在光学、物理和数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体现出的惊人勇气、想象力和原创性,但是我们也应尊重他那有些书本气的强烈的信仰。
文章作者 种瓜
上次更新 201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