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斯图尔特·布兰德《地球的法则》—

  • 我们就是上帝,我们必须做好这个角色。 ——《地球的法则》

  • 气候变化、城市化、生物科技,这三件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事,将逐渐成为21世纪的重要议题。

  • 我们可以采取实用主义的做法——“去思考我们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拘泥于理论或规则本身”

  • 。我们讲“拯救地球”是言过其实了,因为地球本身不会遭到损害,不管发生多大的灾难;生命圈也不会遭到损害。处在危机中的是人类本身。但既然我们是自己把自己扔到这个烂摊子里,我们自己也该设法去补救。

  • 我读过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最好的论著,是哈佛大学考古学家史蒂芬·勒布朗(Steven LeBlanc)写的《持久的战争》

  • 该书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据,勒布朗认为,人类一直以来都在开展着血腥的战争

  • 狗是最先被驯养的,因为它们是最好的哨兵,所以所有的狗都会吠(但是狼不会吠

  • 勒布朗认为,人类一直都在进行战争,因为人们需要的东西总是大于自然环境的供给,于是他们就需要与其他人争夺资源。

  • 人口会再次迅速上升,直到突破承载力的限度,于是战争再次爆发

  • ,只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先进国家才逐步地把死于战争的人口比例下降到3%的水平,尽管在这期间发生了几次全球范围的战争和种族屠杀

  • 早在1982年的时候,我和妻子就搬到一艘老式的拖船上居住,因为住在船上就不需要担心加州经常出现的地震和野火。事实上,这样的住所尽览海景,同时又无须担心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在那个时候,去想象一下气候变化的未来是有趣的,尽管其实形势很严峻,但感觉它非常遥远。

  • 1987年,我参与创办了一个叫“GBN”(全球商业网络)的咨询公司,现在我一半的时间是在为这个公司工作。

  • 任何一个试图超越地球承载能力的社会,最终都会因为争夺资源而诉诸战争,这是亘古不变的模式。于是,到2020年,战争、疾病、饥荒将会使地球上的人口下降,直到剩下的人口不至于超出那时候的地球承载能力为止。而五角大楼则是这一情景的合适的客户。

  • 假如你去追踪气候学家的研究,会感觉像是在听小孩子讲笑话:有两个人在开飞机。不幸的是,其中一个从飞机上掉下来了。幸运的是,地面上有一个干草堆。不幸的是,干草堆里有一根长叉。幸运的是,这个人躲过了长叉。不幸的是,他没有掉到干草堆里。

  • ,假如你去追踪气候学家的研究,会感觉像是在听小孩子讲笑话:有两个人在开飞机。不幸的是,其中一个从飞机上掉下来了。幸运的是,地面上有一个干草堆。不幸的是,干草堆里有一根长叉。幸运的是,这个人躲过了长叉。不幸的是,他没有掉到干草堆里。 幸运的是,IPCC的气候模型足以让全球数千位气候专家公开宣布,气候变暖确有其事,并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所导致。

  • 正反馈,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累积反应”……是一种反馈回路,系统对干扰的反应就是加剧干扰

  • 气候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意思就是,其输出不一定与其输入成正比——换言之,有时候一些微小的变化,都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 文明面临着危险,但文明本身正是问题所在。

  • 一个大型的火力发电厂一年可以生产10亿瓦的电量。胡佛大坝也是每年发电10亿瓦。一个核电站也是每年发电10亿瓦

  • 相对稳定的气候,是保证人类文明得以繁盛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赖以生存的先决“生态系统服务”

  • 在地球气候历史上,唯一没有发生气候急剧变化的时期(除去漫长的冰河时期)就是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一万年,人类正是在这一时期发明了农业、城市以及复杂的社会。当然,我们一直把稳定的气候当成一种必然,文明也未曾经历过其他的异常气候。

  • 保守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特征是一个奇迹,是绝对不能随便干涉的;环保人士则认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一个奇迹,也不能随便干涉。)

  • 桥梁是基础设施,桥底下的河流也是基础设施。两者都可以支持我们的生命

  • 只有当基础设施没有正常运作的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 冰河期迟迟没有发生,而人类正是冰河期被推迟的原因。

  • 农业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实际上,人们通过农业已经对地球的表面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

  • 别提什么火星改造计划了。我们已经是生活在一个被人类改造过的地球上了,过去一万年里,我们人类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情,并且做得非常好,甚至我们还幸运地躲过了一个冰河时期

  • 我们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了,那就是从人类自身的愿望出发,通过下意识的设计,以及工程学的参与。要么是人类改造气候,要么就是气候改造人类。

  • 现在可以不断地实现指数增长的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通信和人工智能技术)、生物科技,以及纳米科技(它与生物科技的边界正越来越靠近)。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会彼此激发,有时会产生超指数性的增长

  • 40年前,我创办了《全球概览》,创刊词上写着:“我们就是上帝,我们也许能做好这个角色。”那真是个纯真年代。现在是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需要的新口号是:“我们就是上帝,我们必须做好这个角色。”《全球概览》鼓励个人发挥其力量,而《地球的法则》关注更多的则是我们如何发挥集体的力量。

  • 正如一个笑话所说:正确的判断从何而来?从经验中来!经验是怎么得来的?从糟糕的判断中来!因为我接受的是生态学的专业训练,而职业上我是一名未来学者,内心则是一名黑客(以及一名懒惰的工程师),因此我的判断带有科学的力量,同时又有地缘经济学的视角,还有工程师的那种偏见,也就是把所有事物都看作可以得到解决的设计问题。

  • 因为职业上的需要,我都是非常坚定地把观点说出来,但并不会固守这些观点不放。坚定地把观点说出来,我的客户才能知道有什么可以想象,而不是单纯地固执己见,那样我在接收到新的信息的时候,才能适当地改变我的想法。我的观点其实并不重要,它们只是一个工具。我的客户的不断变化的观点才是重要的。你的那些不断变化的观点才是重要的。假如你读这本书仅仅是为了增强你已有的观点,那你就找错咨询师了。

  • 整个环保运动的目标是管理好我们的公共领域,使得所有人都能受惠,并且我们的子孙也能继续享受这样的福利

  • 《地球的法则》其实是延续了我们1968年创办《全球概览》时的事业。

  • 而所有这一切,都会在一个大院子里发生。

  • 城市是财富的制造者,从来都是如此。城市也是人口聚居地,也从来都是如此。

  • 在农村,妇女只能依从于她的丈夫和亲戚,做点儿农活,或者是唱唱歌。假如她搬到城里去,她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开一个店,还可以送孩子去上学。”这是全球妇女基金主席卡维塔·拉姆达斯(Kavita Ramdas)在2001年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 所有人的回答都提到了一点:不管什么地方,村子里的人都在往城市里跑。

  • 农村的生活非常无聊,又辛苦,又贫穷,很多东西都没有,大家都直面彼此,非常危险,并且没有变化。土匪会骚扰你,天灾人祸会埋葬你,疾病会纠缠你,最要命的是,你附近没有可以获得解救的地方。你也许非常卖力地干活,但一旦天气变化,你往往颗粒无收。

  • 城里的生活让人激动,工作也不会那么累,并且得到的报酬更高,你爱搬到哪里就搬到哪里,爱换什么工作就换什么工作。你有隐私的空间,不至于陷于无助之境。另外,你还有向上流动的空间。

  •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让人变得自由。

  • 但曾协助草拟印度宪法的贱民B·R·阿姆倍伽尔(B.R.Ambedkar)则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农村是一个粪坑,农村是愚昧之乡、短视之乡,以及地方小团体”,并且呼吁贱民往城市里逃跑,以求在城市里获得匿名。

  • 我有很多生活在发达国家的朋友认为农耕生活更有利于身心、更有机,但实际上它是一个贫穷的陷阱,还会导致环境的灾难。

  • 《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说:“看到的是万物在凋零,教堂被遗弃,学校倒闭,乡镇成为废墟。”

  • 例如美国,人口迁徙的趋向是从无聊、孤独的地方跑到热闹、繁忙、令人愉悦的地方——也就是海岸、阳光以及高度城市化的被称为大都会的地方

  • 没有年轻人,那些村庄也失去了未来。

  • 有历史学家说:“人类文明就是发生在城市里的。”(英文里“文明”与“城市”两个词有共同的拉丁语词根civilis,它们与公民、民事、市民等密切相关。)

  • 城市是所有人类组织里最长寿的。

  • 城市里聚集了贫困,但城市也代表着摆脱贫困的最大希望。

  • 全球最大的40个城市群落里居住着全球18%的人口。

  • 不管你走到这座城市的哪个角落,你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城市就是由差异所组成的,城市就是其差异的总和。”驱动着城市的创新引擎——同时也包括城市的财富引擎——是城市的多元差异。城市的多元程度越高越丰富,特别是当它们碰撞在一起的频率越大时,事情就会变得更好。

  • 那么假如不是农业催生了城市,又是什么催生了城市?简·雅各布斯认为应该是贸易

  • 2006年联合国人居署发表的一份报告里写道: 城市是农村发展的引擎……当连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之后,会使得农村的生产效率得以提升,并且可以让农村居民更容易接受到教育、医疗保健、市场、信用、信息以及其他服务。

  • 没有其他东西比一条通向城镇的好公路或者是一个好的手机信号站更能拯救农村的了。

  • 也许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孟买,那里居住着1700万人,其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任何城市。这座城市有一半是贫民窟,但是它却创造了印度1/6的国内生产总值。

  • 对于一个生活在印度农村的年轻人来说,孟买的诱惑不仅仅是金钱,他们还向往着城市里的自由。

  • 他的研究方法是先学习当地语言,而后直接到贫民窟里住上几个月。

  • 在基贝拉,他是方圆好几英里范围内唯一的白人,但没有人关心这件事。他只是怕过一次,那是当里约的警察对他进行恐吓的时候,很显然他忘记贿赂警察了。

  • 贫民窟的居民最为担心的两个问题是:房子是否与工作地点离得比较近,以及他们的房子是否会被拆掉

  • 《项塔兰》(Shantaram,2005)的作者,他所描述的故事有像雨果那样的紧凑以及细致,但其经历的深度则是雨果不曾有过的

  • 罗伯茨发现,贫民窟里的生活会不断地经历各种关系、危险、索求、情感、服务和冲突,这些东西给人的冲击是如此强大,使人迫切想离开。但每次他离开之后还是回到了这里,因为他怀念这里所发生的各种戏剧性的故事。诺伊维尔特则发现了一种类似的现象:有些人在贫民窟里赚得足够多的钱就离开贫民窟,搬到居民楼里去住。但是他们发现新的生活很无味和孤独,于是就回到贫民窟,以找到那种激动以及社区的情怀。

  • 可是,每四个发展中国家当中就有一个是立法禁止妇女以自己的名义拥有土地或申请房贷的。

  • 熙姆现在更喜欢生活在达卡,因为“那里更安全,我可以赚得一份收入,过我自己喜欢的生活”。

  • 在中国,城市在飞速发展,宗教也迅速地找到了附着点

  • 贫民窟非常混乱。但是当我从一个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它们是有机生长的

  • 在那些需要周详计划的人看来,贫民窟非常混乱。但是当我从一个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它们是有机生长的

  • 达拉维可以说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可是这里相当活跃,并且可以说人们是成功地生活着

  • 假如你可以教语言,或者是你可以造假的身份证或者有其他技能,都不需要做广告,你的客户就会找到你,但是官员则找不到你。

  • 穷人有的是时间,但是他们没有钱;富人有钱,但是他们没有时间,于是他们就进行交换。我发现,那些很缺钱但时间充裕的人,他们花费时间的方式,比那些不缺钱的人花费金钱的方式更为有趣。

  • 因为有更多人开始从事非正式经济行业,使得整个非正式经济将会走向增长;犯罪经济也会增长,因为他们从来都是最擅长利用混乱来行动的。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则不会改变。

  • “最好的方案就是让贫民窟的居民自己选择自己的未来。作为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卫生间、电力、垃圾收集和处理等服务,甚至是允许那些有能力盖房子的人自己使用本地可以获得的材料来盖房子。

  • 城市是舒适的,居住于城市 就是走向文明,可以通宵阅读 或唱歌跳舞,直到日出

  • 有农民利用手机——他们称这是他们新的中间人——来跟踪几个远处村庄的西红柿价格

  • 内罗毕的一位年轻的妇女说,现在手机就是她的办公室:“它使得人们可以自我控制,就跟车轮和铁路一样重要。”而手机短信也在帮助人们识字。手机的直接性可以让人们绕开政府腐败。手机信号覆盖到哪里,经济发展和社会改变就会在哪里发生。

  • 国际电信联盟估计,在最贫穷的国家,每增加使用一部手机,就可以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3000美元

  • 诺基亚则在生产一种有7个电话簿的手机,以方便多人使用。

  • 一位创业者所需的无非就是一座手机信号塔,而建塔的费用可以通过卖手机给当地消费者而获得。获得了利润之后,还可以建新的手机信号塔。而网络链接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实现,每次买一个卫星碟形天线就可以了。过不了多久,当地人就能通过为美国公司做数据录入或翻译的工作而获得收入

  • “我意识到,能够跟世界连接起来,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不管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室还是对于一个欠发达的农村,都是如此。”

  • 贫民窟是最先围绕手机来塑造他们生活形态的都市元素。

  • 金字塔的底层已经不再是一个被忽略的市场了,那里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创意引擎。

  • 我们从零开始,仅仅用了约26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拥有66亿人口的地球上已经有33亿手机用户了,这意味着我们走过了一个分水岭。这是人类历史上扩散速度最快的一项技术……

  • 早获得的人(就是我们)就会为早期还不甚成熟的技术付费,这样就使得晚获得的人可以更廉价地购买到这些科技产品,以及更好的科技产品。后来才购买这些产品的人甚至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买到

  • 到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将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因为饥荒而死亡

  • 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类似J形的增长曲线实际上是更为常见的S形增长曲线。

  • 在孟加拉的一个有一亩田的家庭,就需要3个男孩:一个帮家里干农活;一个读好书以谋得一份有机会收取贿赂的政府工作,以此养活家人;另外一个则需要到本地找到一份工作,以他的工资来支持他弟弟读书,让他弟弟最终可以谋得政府工作。

  • 假如地球上每一位妇女都生育2.1个孩子,那么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变成0;人口既不增也不减。(之所以是2.1而不是2,是因为有些孩子在没有到达生育年龄的时候就已经夭折了。)当生育率大于2.1的时候,人口就会呈指数性增长,而当这个数值小于2.1的时候,人口就会呈指数性下降。复利息的机制在这里表现明显

  • 这里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并且好像任何文化都是这样:一旦妇女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她们就不再去生育孩子了

  • 意大利人现在不养孩子了,他们养宠物,在所有发达国家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 而人口前景最让人担忧的则是俄罗斯。那里的生育率仅仅为1.14,俄罗斯的女性平均每人会堕胎7次

  • 年轻人(在创新方面)更有优势,是因为他们不需花时间来忘掉那些已经失去意义的东西。

  • 卡尔索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正因为这里是可以步行的,所以造就了这样一个社区

  • 1985年,他在一篇发表于《全球概览》的文章《重新定义城市》(Whole Earth Review)里提出了“步行的可行性”这一概念。从那时起,新城市主义就成了城市规划里的一个占主导角色的力量,他们力推高密度、混合使用、步行、公共交通、不拘一格的设计以及区域化的设计理念。其主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就是棚户区

  • 步行的可行性”这一概念。从那时起,新城市主义就成了城市规划里的一个占主导角色

  • 巴西库里提巴市市长雅伊梅·莱纳(Jaime Lerner)说:“晚上6点钟以后,要允许小贩占据城市里的闹市区,因为那样可以给城市带来活力。”

  • 哪怕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衡量,纽约都是全美最绿的一个城市,也是全球范围内最绿的城市之一……而纽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它的高度密集性

  • 在发达国家,城市是绿色的,因为城市可以降低能源消耗。而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它可以吸收农村人口,从而降低对农村自然系统的环境压力。

  • 巴西北部的一个靠政府补助的城市马瑙斯就“回答了我们应如何阻止森林砍伐行为的问题”。答案是给人们好的工作。有了工作,他们就可以买得起房子;有了房子,他们的家庭就有了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他们就会更关注未来。现在有10万人居住在马瑙斯,他们在城里过得很好,他们在从事诸如手机和电视等行业的工作,而不是到森林里去砍树。

  • 字典上罗列了大都会所涵盖的一切:多元文化、多种族、全球性、世俗、多旅行、多阅历、非乡村、有文化、有教养、复杂、有魅力、都市味。

  • 关于气候变化,知道得最多的人是最恐惧的。而对于核能源,知道得最多的人则是最不恐惧的。

  • “使得人们可以自动而且经常地想长远问题,而非只是偶尔而且很困难地去想这些问题”。

  • 我们当中有1/3的人最终会因为得癌症而死,因为我们呼吸的空气里都含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毒素,即氧气。

  • 预防癌症的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传统的做法:早点儿死于别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