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机器
文章目录
—摘自 马文·明斯基《情感机器》—
-
情感,人类特殊的思维方式
-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927):每一位读者都只能读出自己已有的知识。一本书仅仅是一种光学仪器,作家在这个光学仪器里让读者发现自己,这种发现必须借助书本。
-
我之前的一本书《心智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中使用了术语“智能体”(agent)[1],而本书则改成了术语“资源”(resource)。我这么做的原因是,很多读者认为“智能体”类似普通人(像旅行代理商),这些人能够独立运行或和其他人合作。
-
我不真的凭我的眼睛来爱你, 在你的身上我看见了千处错误; 但我的心却爱着眼睛所轻视的。
-
完美的,难以形容的。(我想不出她什么地方吸引了我) ● 我已经不能再想其他任何事了。(我的大脑已经基本停止思考) ● 难以置信地完美,不可思议。(任何理性的人都不会相信会存在这种完美) ● 她有完美无瑕的性格。(我放弃了我的批判能力) ● 我可以为她做任何事。(我已经放弃很多目标)
-
哦,查尔斯,女人是永不知足的,她需要被爱、被需要、被珍惜、被追求、被求爱、被奉承、被娇惯、被纵容;她需要同情、疼爱、奉献、善解人意、温和、痴情、奉承、崇拜。这并不算要求太多,不是吗,查尔斯? [9]
-
一开始是这样的,这个想法对我来说显而易见,我疯狂地爱上了它,如同爱上一个女人。只有当你不够了解一个女人时,你才会觉得她完美无瑕,但是你们交往越深,你就越容易看到她的缺点,而又由于爱得太深,所以这些缺点不足以动摇你对她的爱。因此,尽管困难重重,但我年轻的热情使我深深地热爱着这个理论。
-
你只说了我们所谓的迷恋——性欲和奢靡的激情,却忽视了最通常意义上的“爱”,如温柔、信任和陪伴。
-
为什么我们要将这些并不相似的事物统一到“爱”这个“手提箱”式词语中呢?
-
我们使用“愤怒”一词来简化不同情感状态的集合,其中一些简化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
朋友坠入爱河,他看起来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个有目标、有规划并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就像一个刚刚被打开的开关或刚刚开始运行的程序。
-
牛顿只用3个简单的定律就描述了各种物体的运动;麦克斯韦仅用4个定律就解释了所有的电磁活动;爱因斯坦则减少这些定律,使之变为更简单的公式。这一切都来自物理学家对以下真理的追求:为所有起初看来高深复杂的事物寻找合理简单的解释。
-
这个角度在科学家,尤其是习惯相信以下陈述的科学家看来则是荒谬的,“人们永远不要作出多过所需的假设”,
-
以下句子中的每个词都掩盖了主体的复杂性: 你注视着一个物体,看看它是什么。
-
然后,“物体”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你也就不会询问视觉系统是如何把场景分割成不同质地和颜色的了。
-
有时,人们会进入这样的状态——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愉悦而明亮;而有时,尽管外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人们却觉得整个世界都显得黯淡和无聊,
-
“If”指条件的一种,而“Do”指相应的动作。
-
结构复杂的机器的行为只取决于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而不是制成它们的“材料”(除了影响速度和力度的材料)。换言之,重要的是零件和与其相连的零件之间的关系。
-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由许多不同“资源”组成的统一体。
-
每一种主要的“情感状态”都是因为激活了一些资源,同时关闭了另外一些资源——大脑的运行方式由此改变了。
-
当人们拥有几个互不兼容的目标时,由于这些目标可能使相同的资源相互竞争(时间、空间或能量),那么,人们就需要寻找一些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
一旦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目标,他们或许能够独自追寻这些目标,但当这种情况造成冲突或浪费时,社会通常会产生多层次的管理结构(见图1-7),每一级管理机构监督下一级的活动(至少在原则上如此)。
-
事实上,高级管理层的很多“权力”大都来自下属提供的建议。换言之,这些下属控制或限制着高级管理层的决定,
-
猫看起来不会纠结,但是狗的性格似乎更加复杂,更不会像被开关控制一样。
-
尽管存在这些变化,查尔斯坚持认为他仍然具有同样的“同一性”。
-
任何情况下,“大众”提出的问题表明他们试图把任何复杂的东西分为两个分离且互补的部分,例如情感与智力。
-
我们都是在这种主流观点中长大的,即我们仅有被称为“逻辑”或“理性”的单一思维方式,但我们的思维是丰富多彩的,或许受到了所谓情感因素的影响。
-
逻辑仅能帮助我们从已发生的假设中得出结论
-
我们精神的力量常常来自寻找有用类比的过程。
-
无论在何时思考复杂的问题,你都应该从至少两个方面去理解它,或者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
如果有人想掌握任何复杂的事物(了解大脑活动或者开汽车),则需要培养关于各部分内在关系的良好思维本质。为了知道汽车可能坏在哪里,他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来检查启动开关是否出现了问题,或者油箱是否空了,或者过重的负担是否损坏了一些轴,
-
每个孩子都是从本能反应开始产生思维的,
-
学习知识重要,而学习的目的和原因更重要。
-
面对父母的责备和埋怨,她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不适合再去追寻。
-
尤其是当我们想要获得更深层次的思想时,失败要比成功更具有意义。
-
当接近自己依恋的人时,我们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情感。当被自己爱的人赞扬时,我们会感到骄傲,而不仅仅是快乐;当被自己爱的人拒绝时,我们会感到羞愧,而不仅仅是不满足。
-
我们也掌握着直接而高效地从父母向孩子传递文化知识的方法,即通过“被告知”(being told)的方式学习。
-
当我们与自己尊敬的人或想要获得其尊敬的人在一起时,这种羞愧感便会袭来,
-
亚里士多德:羞愧是耻辱的心理表现,并从羞愧感自身而不是羞愧感引发的结果演变而来的,我们只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是因为我们在乎形成此看法的人。这么说的前提是,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人面前感到羞愧,是因为重视他们对我们的看法。这些人包括钦佩我们的人、我们钦佩的人、我们期待获得其钦佩的对象、竞争者和我们支持的人。
-
只要受了委屈,就可能寻求报复。
-
精神联系应该通过成功机制加以“巩固”,但当某种行动不起作用时也应受到压制。
-
“升华”目标意味着复制、移动它或让其与塔中其他高层次建立联系。
-
人类大脑的智能来源于处理事情的多种多样的方式,
-
在重塑记忆方面,快乐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作用?
-
答案是,“记忆”一点儿也不简单。它并不像在盒子里放一张小便签,需要的时候拿出来那么简单。
-
这样做有助于阻止自己的大脑思考其他事情。如果是这样,我们会发现,快乐的很多影响都是消极的。
-
自豪使人们更为自信、乐观和富有冒险精神;
-
或许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套帮助他们检测印刻者反应的内在模式,每个这样的模式就像内在的价值体系一样服务着孩子。这就是人们发展道德、良心或道德感的方法。
-
探索、解释以及学习是孩子们最为持久的驱动力。
-
刚孵化出的鸡、鸭或鹅都会对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产生“依恋”,且会跟随那个移动的物体,他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因为这种行为既有非凡的速度又有持久力。
-
独处的孩子没有获得足够多的生存智慧,因此,我们需要延长孩子和印刻者相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不得不向印刻者学习。
-
想解决难题就必须有计划,但重要的是计划的执行。如果在执行计划之前就已经想到要放弃,那么就算有多么详细的计划也不会有任何意义。这时就需要有“自律”,
-
人们经常制订计划,但是很少有人成功完成计划,
-
是什么使我们能把性格特征融合到像“琼是个很整洁的人”或“卡罗尔很聪明”或“查尔斯是个有尊严的人”这样的短语中?
-
在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倾向于通过进化发展某些似乎与个人发展相一致的策略,因此我们自己或朋友会把这些策略当作特征或个性,也会依靠这些特征建立自我形象。
-
我们都知道拥有几位说到做到的朋友的价值,但更有意义的是相信你自己能做到对自己要求做的事。
-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任意变换自己的目标,你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下一步到底想做什么:如果不能“独立自主”,你将永远不能取得任何成就。然而,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妥协的品质,致力于实现长期计划而不给自己放弃计划留出后路的做法是非常轻率、鲁莽的。
-
想一想邪教徒是如何发展新成员的——他们把你放进陌生的环境中,说服你切断所有的社会依恋,包括所有的家庭关系。一旦你与亲朋好友分开,他们就很容易破坏你所有的防御。
-
许多演员和歌手都拥有一项技能:他们擅长营造各种情感状态,具有竞争力的运动员和受欢迎的领导者都精通“骗术”。
-
“魅力”(charisma)一词的定义为“领袖非凡的个人品质,能够激起大众的忠诚和热情”,
-
演讲中尽可能加入停顿,让听众感到对方有求必应,
-
依恋教会我们的是结果而不是方式,也把父母的梦想强加到了我们身上。
-
如果你可以研究疼痛(即使是非常强烈的疼痛),你会发现(事实上也是如此)自己不会在意它:因为疼痛感会停止。然而,研究疼痛(如头疼)本身很快就会变得无聊,一旦停止研究,疼痛就会去而复返,你会再次感受到它的存在。奇怪的是,有时疼痛的再次袭击要比研究疼痛时的无聊更有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更喜欢前者。
-
这暗示我们,快乐和疼痛拥有共同的机制。两者都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都与我们学习的方式相关,都会改变我们其他目标的优先权。
-
人类认为那些感觉是如此本能和基础,因此根本无法对那些从未经历过这些感觉的人解释。
-
一旦疼痛入侵我们的大脑,我们所有的项目和计划会被外力推到一边,仅剩下一种想法:寻找方法逃离疼痛。
-
疼痛的主要功能是迫使人们移除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
-
自我只是多种相互矛盾的特质的集合体,其整个世界就像幻想一样空虚无比。
-
柔软、脆弱和温暖的躯体
-
但是,是什么使“感觉”如此难以描述呢?是因为感觉是如此简单和基础,以至于没法解释吗?与此相反,我认为,我们所谓的“感觉”是试图描述整个情感状态带来的结果,每一个精神状态都如此复杂,任何描述只表达了这些精神状态的几个方面而已
-
谈论“糟糕的感觉”时,他们真正指的是其他目标的中断,以及由目标中断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
许多哲学家对人们拥有“纯粹的主观体验”疑惑不已,
-
倘有了同病相怜的侣伴, 天大痛苦也会解去一半。
-
疼痛症状被赋予的意义是影响症状感知方式和注意力分配最为有力的工具。
-
我们会问这样的问题:“我到底做了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惩罚?”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理由来证明惩罚是正当的,可能会缓解我们思想上的痛苦:“现在我能明白为什么我要遭受疼痛了!”
-
理性无助于我,理性告诉我,法律给我定的罪以及制度让我受的苦难都是错误和不公正的。
-
慢性疼痛的不利影响并非来源于选择进化的过程,而是来源于“程序故障”。
-
我们在远古时发展出的对慢性疼痛的反应尚未与后期大脑中发展出的反思以及计划性形成兼容状态。
-
物种的演化和发展并没有明确计划,因而,疼痛如何干扰我们高层次能力的发展也是难以预测的,我们从而渐渐演化出能够保护身体却有损思维发展的机制。
-
我一开口说话,我的呼吸就会把胸中的火焰扇旺,烧灼我的身体,我又得用眼泪来浇灭它。
-
失去老朋友时,我们就觉得已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因为梦想和理想的分享占据着大脑的很大一部分,而现在,那些大脑区域所传输的信号将不会再收到回复,这就像失去双手或眼睛一样,这可能就是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接受自己已经失去曾经依赖的资源的事实的原因。
-
这样的情况往往是产生爱情的最初征兆:一个人不仅在爱人出现的时候感到愉快,而且在爱人不在的时候,也会因回忆而产生爱情。
-
就像这句话:“专家是一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人。”但是有人可能持相反的观点:“专家是一位因为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而很少出错的人。”
-
在早期轻微的阶段中,由狂躁带来的高涨情绪却是快乐、多产的。
-
然后,打开许多批评家,用更具怀疑的心态来检查这些选项,如同你有轻度抑郁症一般;
-
弗洛伊德将思维想象成困难重重的过程,而只有走得够深远的思想才会被赋予意识的资格。
-
如果你关闭所有的批评家,那么故障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且整个世界似乎都突然发生了改变,现在的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担心、关心和目标都荡然无存,他人可能会用“兴高采烈”“精神愉快”“疯狂”或“狂躁”来描述你。
-
然而,如果你激活太多的批评家,会看到瑕疵无处不在,你的整个世界似乎都充满了缺陷,并被丑陋的洪流吞噬。
-
沉思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它会引领你进入某些奇异且静谧的境地。
-
你可以设定有节奏的嗡嗡声,重复一些单调的词或音,很快,这种声音将失去所有意义,甚至其他一切。然后,如果你还能进入这样的状态,将有机会经历奇特的体验。
-
在日常的常识性思考中,我们一直在使用幻想。在背对着朋友坐下时,你看不见他们的后背和腿部,但这对你无关紧要,因为你看到的大部分东西其实来自你的内部模型和记忆:
-
问题在于,他们试着继续把发生在大脑中不同部位的多个进程的所有产物装进同一个盒子,这就产生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
情侣的指尖相触时手指上产生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些信号本身就毫无意义可言,而这种行为对于情侣的意义在于,他们在脑海中是如何表达和处理这些信号的。
-
未必如此。因为C脑能像“经理”那样,即便对做任何特别的工作都没有专门的技能,但仍能给出“一般性”的指导:
-
关于为何我们不希望大脑成为一个高度互联的网络,有进化方面的原因:高度互联的系统几乎不可能发展,因为它将带来很多缺陷或“错误”,因此可能无法长存。
-
如果系统部分之间有太多联系,那么系统内每一部分的改变都会扰乱其他部分的运行。
-
许多计算机系统最终变得如此笨重,以至于停止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因为它们的程序员可能无法延续以前程序员所做的工作。
-
我认为大脑的大部分工作主要是纠正大脑其他部分所犯的错误,这无疑是人类心理学学科变得如此艰难的原因之一。我们期待发现巧妙的规则和规律,以此为我们如何思考提供部分解释。然而,每一种这样的“思维规律”仍需列出相当多的例外情况,所以,心理学永远不会像物理学那样具有一个完美的“统一理论”。
-
整体论者:我认为这种方法并不会奏效,因为意识仅为“整体”的一部分。当系统变得足够复杂时,整体就会变得令人费解,而这正是我们期望从大脑亿万个细胞网络中得到的东西。
-
举例来说,我认为定义意识根本不重要,同时,我相信定义意识会转移我们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关注。这整个想法都基于一个根本的误解:只要有“意识”这个词的存在,就会有磁、电、压力和温度等东西。
-
想想看,司机是如何操作具有强大动力的汽车的。司机并不知道引擎是如何工作的,或者说不知道方向盘是向左还是向右转。然而,当我们开始思考它时,我们操控身体、思维方式与驾驶汽车的方式极其相似,就意识而言,你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控制着自己,
-
玩计算机游戏时,你主要通过使用标志和名称来控制计算机里发生的一切。被我们称为“意识”的过程也大同小异,好像大脑的更高层次坐落在精神终端,控制着大脑中的巨大引擎,这不是通过知道机器如何工作,而是通过“点击”出现在我们的“心灵屏幕”上的菜单列表中的符号来实现的
-
许多词汇很难定义,因为它们描述的事物并没有明确的边界。
-
为每一个答案赋予仅有的名称,会让我们感觉自己似乎已实际拥有了答案一般。
-
仍有许多科学家想发现意识的秘密,他们或在脑电波中探寻,或在某些细胞的行为特性中探寻,或在量子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中探寻。为何这些理论家希望找到唯一的概念、过程或事物来解释所有这些思维的不同方面呢?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宁愿解决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不愿去解决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较小的问题。
-
1994):人们太过急躁了。他们想要意识的明确定义,以及对计算机系统是否具有意识的完美证明,而且今天就想得到它。他们不想努力解释已有的复杂和混乱的概念,以及探索来自精确特定行为系统架构的新变体。
-
每当将一个问题分成几部分并试图同时思考它们的时候,人们的思维能力会变得很分散,且每项任务分到的聪明才智也会减少。
-
关于意识的悖论是,一个人越清醒,就有越多层的处理过程将其与世界隔离,
-
你认为自己所观察到的多数景象其实只是基于你期望看到的景象的回忆。
-
存在:为何我们会有“体验”事物的
-
为何我们会有“体验”事物的感觉?有哲学家认为,迄今为止,解释“主观体验”是心理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永远也得不到答案的问题。
-
为何当认知系统忙于视觉和听觉信息的处理时,我们就会产生视觉和听觉体验,如深蓝色的质感
-
我们的生息之地是漆黑、无尽浩瀚中的一个平静而无知的岛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去远航。各个
-
但有朝一日,当我们真能把所有那些相互分离的知识拼凑到一起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处境将令我们要么陷入疯狂,要么从可怕的光明中逃到安宁、黑暗的新世纪。
-
思维的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同时存在多种可能性的剧场。意识表现为将这些可能性相互比较,通过注意力的强化和抑制作用,选择一些可能性、抑制其他可能性。最高级、最复杂的精神产物是从下一机能选择的数据中过滤来的,这些数据选自再下一级机能提供的众多数据,这众多数据又是从量更大却也更简单的材料中筛选来的,以此类推。
-
《意识的解释》(Consciousness Explained)中,他为大脑中的图像赋予了“笛卡儿剧场”[5]的名称,就像一个我们思考时思想得以展现的地方,丹尼特反对“意识以单一连续流的方式产生”的假设。
-
当遇到不理解的东西时,我们喜欢做类比,即用更熟悉的方式来表征它,并且没有什么比以空间的方式安排对象更让我们熟悉的了。此外,这种类似于剧场的观念认为,想法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互动和交流。
-
如果没有“我正在接近目标”这样的概念,思考会有多难,但是,为何我们发现这些空间隐喻如此容易?也许我们生来就具有这样的机制,
-
连爱与恨都要尊重过去,因为原因必然发生在影响之前……
-
你的短时记忆是如此之短,以至于当你试图回顾最近的想法时,只能被迫以对这些想法没有记忆的新记录来替换这些记录。所以人类会不断更新自己试图解释的数据。
-
你所听到的关于知识的美好论调只是一种吹嘘,本能的可靠性是它的40倍。
-
在20世纪的心理学领域,这种“刺激-反应”模型极受欢迎,
-
If→Do模型的另一个问题是,每一种情况都很可能同时符合If中几种不同的规则,
-
每一个If必须指明具体的目标
-
If+Do→Then规则 这些简单的规则有助于我们在行动之前预测“如果发生什么情况就可能发生什么”,通过反复预测,我们得以展望影响深远的计划。
-
强化学习”使用了“随机”“甜头”和“强化”等字眼,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字眼阻碍了多数研究人员探寻以下问题的答案。
-
我们只能使用“高层级”的描述,如“带有指头的掌状物体”,来表征人类的手指,否则可能需要上万亿条If→Do规则才能成功地描述手掌。我们将在后文讨论这个问题。
-
如果描述太过具体,则会不符合新的情况;但如果太过笼统,则会囊括太多情况。
-
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拥有一系列If+Do→Then规则,每个If描述一种情况,每个Do描述可能的行动,每个Then代表行动的可能结果(参见图5-4)。
-
这意味着规则不应该规定太多细节,但却需要能够表达较为抽象的想法。
-
在进行大规模搜索之前,寻找这样的“停靠点”或“垫脚石”极为有利。
-
借用逻辑的方法就像移动支架一样,前提是每一步都必须正确。然而,常识性知识需要更多证据支撑,因为每一步都需要证据。不断增长的链条其脆弱性也会呈指数级增加,因为每增加一个链条就会多一种断开链条的方式,这也就是在陈述观点时人们会不断增加证据或使用类比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原因——他们觉得在讲解下一步之前有必要让别人信服自己当前的观点。
-
我要将未来引来,并将它变为过去。
-
从眼睛或皮肤处接收信号的部位,或向肢体发送信号的部位。
-
一旦机器拥有表现自身广泛活动的多个模型,便可以实现这种认识。
-
我认为你产生所谓“完全警觉”的幻想是因为你根本不去思考陌生的事情。
-
自我反思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在更为无关痛痒的细节上浪费时间,或正在追寻一个不太合适的目标。自我反思也有助于我们制订更好的计划、思考范围更大的情感活动,像“只要想到这我就想吐,或许到了换一个新目标的时候了”。
-
试图描述眼前一个不断变化的实体是件很困难的事,但更困难的是试图描述一旦想到就会发生变化的事。因此,当你试图思考当前的想法时,你必定会感到困惑,这就是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也被称为“意识”。
-
本节首先讨论使身体和大脑正常运转的本能反应,如我们的呼吸系统、饮食系统和防卫系统。出生之后学习到的自我反应能力被称为后天反应。沉思和反思有助于解决更复杂的难题。有些问题牵涉到自我模型、未来的可能结果时,便进入自我反思的研究范围。
-
人类的特殊性在于拥有自我意识,从而能够思考“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和理想。
-
如果这些层级如此难以分辨,那么区分它们的意义何在?
-
当有几种理论能解释同一件事情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就是最好的。 [37]换句话说,“永远不要进行过多的预测”。事实上,这个观点在诸多领域都能发挥作用,如物理和数学,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大大阻碍了心理学的进步和发展。
-
当你知晓自己的理论并不完善时,就需要为一些可能的想法预留出空间,否则,如果你使用了完整的模式,就要承担任何其他想法都不能融入其中的风险。
-
大脑变成了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任何单一的模型都不能够解读大脑,除非这个模型本身相当复杂,
-
大脑变成了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任何单一的模型都不能够解读大脑,除非这个模型本身相当复杂,
-
把所有层级模型控制在单一位置上的做法也是危险的,因为这样做,系统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全军覆没。
-
这个层级模型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很相近。他把思维比作一个“三明治”,其中“本我”代指本能的欲望,“超我”代指后天学习的自我理想(很多是被禁止的),“自我”代指所有在“本我”和“超我”两个极端之间处理各种分歧的资源(见图5-19)。
-
如果机器拥有以上提到的各种资源,那么它本身就会变成独立、具有自我意识的实体。
-
单一的方法不够,但组合成几个不同的方法却能起到帮助作用。
-
最终我们总结出了方法不再适用的原因:系统中的信息总是从输入向输出的方向流动,因此,任何一层次出现错误,便再也没有任何机会作出修正。
-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必须增加很多“自上而下”的路径,使信息可以在上下两者之间互动
-
在最终顿悟之前的每一阶段,人们的看法都会发生细微变化,对物质实体的不断探索就像玩拼图一样有趣。换句话说,艺术是认识高潮的前奏。
-
我“看到”了三条直线,像三点并不重合的三条模糊线条。
-
现实中存在的物体不能同时以两种速度运动,两条直线也不能同时相交或不相交。然而,想象中的物体却没有这么多限制。
-
想要在画面层次作出改变,你需要大量的“像素点”,即组成图片的独立点,但如果想以语言或象征物表达物体,你只需一个字或一个象征。
-
在日常的交流中,“抽象”一词有时被用来表示“很难理解”,然而有时却也可以用来指代相反的意思:抽象的描述有时更为简单,因为它省去了很多不相关的细节。
-
在日常交流中,你陈述一件事情,听众可能会记住,但当你对他们说这件事很重要时,他们记忆就会变得更加牢固。
-
任何玩现代游戏的人都知道,程序员在机器世界里模拟现实世界的技能有多么精湛。
-
但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机器能够铺床、读书或照顾婴儿。
-
是什么阻碍了计算机完成大多数人都能胜任的事情?
-
难道因为计算机缺乏人类固有的魔法属性?本章认为,以上所有问题都不是计算机效率低的原因;恰恰相反,这些局限性来自程序员落后的编程方式。
-
所有的现代程序都不具备常识性知识。每个现代程序本身包含的知识只能解决某些特殊的问题
-
现代程序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如今,我们仅仅让程序完成事情,而不告诉它们为什么需要完成这些事情。因此,这些程序也无法辨别自己是否达成了用户的预期目标、完成的质量以及花费的成本如何。
-
人们不喜欢被打断。(人们喜欢被倾听)
-
为什么它们不能从经验中学习?那正是因为计算机缺乏常识!
-
我们所做的许多常识性事情,要比吸引更多关注、获得令人敬仰的专业技能复杂得多。
-
常识就是人到18岁为止所积累的各种偏见。
-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等研究人员研究了世界各地的儿童,发现儿童的思想领域中有着相似的观念和信仰。
-
当人们以一种近似愚蠢的方式互相争论时,我们便经常说人们“缺乏常识”,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缺乏常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恰当地使用常识。
-
信息的表达意义大部分来源于信息形成的语境,这会是很大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说,两个具有思考能力的人如果享有共同的语境,他们可能会使用这些信号沟通交流复杂的思想。
-
在这三者中,主权领域尤其重要,因为你需要工具、货源和材料来解决问题或完成计划。但是文明世界中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人或组织控制的,不经过他们的同意则没有任何使用权。
-
“槽”(slots)
-
有时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歧义”,并把其视为表达或交流中的缺憾,但当我们把这些缺憾和平行类比联系起来时,就可以在不同领域内进行思考,而不用一切重新开始。
-
在英语中,“传递”(transfer)、“运送”(transport)、“传播”(transmit)、“翻译”(translate)和“变位”(transpose)等不同的词语都使用了相同的前缀“trans”,这是因为简单的“trans”为我们引入了非常广泛而有用的类比。
-
每个动作都需要付出代价,不仅是以物质、时间和能量的形式,还可能以拒绝可能带来利益的另一种选择的形式。
-
重复说人们已经知道的事实会招人厌烦,比如“人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
-
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希望,或者尝试对其进行伪装;你知道如何通过表达来增强或削弱社会关系;每个词语都可能说服或威慑、安抚或激怒、逢迎或赶走对方。
-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行为的完成需要不断“反馈控制”,即不断缩短与目标距离的过程,然而,这也不一定正确,因为人类的反应非常缓慢,需要花费0.2秒的时间对未预料到的事件作出反应,这意味着你并没有能力改变自己正在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修改之后的计划。所以,当琼伸出手接听电话时,她必须在手臂撞到电话之前减速
-
大量的知识存储在脊髓、小脑和大脑中,但这些系统很难接近,我们也根本无法对其进行研究。
-
除非坚持目标,否则很难完成任何目标。
-
你认为大脑像一个整洁的机器般进行高效、严密的工作,没有多余的部件;我认为大脑像一个垃圾箱,里面装满漂亮的布、奇怪的宝石、廉价但吸引人的古玩、金箔、木刻和一些泥土。轻轻摇一摇机器,机器就会失灵;但摇一摇垃圾箱,其内容物只会换一下排列方式。
-
我曾经遇见一位刚下课的大学教授,我问他,课上得怎么样。他回答说,并不怎么样,因为“我记不得哪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这表明专家已经把高层次的技能转变为低层次的脚本,因此很少在记忆里留下痕迹,所以他也无法解释自己要如何完成这些工作。
-
知事类知识(Knowing What):这是一种“命题性知识”或“显性知识”,可以用手势或言语来表达;
-
知能类知识(Knowing How):这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或“隐性技能”(像走路和想象),我们很难描述。
-
调试技能(Debugging Skills):当常规方法不再适用时,还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
-
适应技能(Adaptive Skills):知道怎样把原有知识应用到新情况之中。
-
勒奈分析了这句话:“Fred told the waiter he wanted some chips.”(弗雷德告诉服务员他想要薯条。)他研究了人们需要多少知识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
一知半解是件危险的事情,知道过多同样危险。
-
我们都听过关于记忆的奇闻,但是我们一旦开始研究这类事情,却难以找到原因,或会发现某人只是被一场魅力展示所蒙骗了而已。
-
为什么不建造一台从经验中学习的“儿童机”?为机器人添加传感器和发动机,为其编程,机器人就可以通过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学习,而这一直是婴儿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If→Then模式开始,之后过渡到更为详细的模式。
-
研究出表征知识的好方法是计算机科学的主要目标,
-
如果系统不加选择地学习新规则,那么该机器很可能积累太多不相关的信息,从而恶化其表现。
-
为什么不建立一个机器,使其能够浏览网页,从上百万内容丰富的文章中汲取知识,而不是尝试建立自我学习的系统?
-
如果读者不知道所有事实,这个“简单”的故事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因为每句话之间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联系。
-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建造儿童机,或许我们可以让它们自动演化发展而成。首先编一套程序,使其能够自己创造出程序,其次,制造出很多变体程序,最后让这些程序为适应栩栩如生的环境而竞争。
-
我们花费了几乎永世的时间才发展出第5章中描述的拥有高级反应层次的结构。
-
建造儿童机的目标没有取得明显效果的原因是,你无法学习自己无法表达的事情。
-
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1959):如果人们想使机器也拥有识别抽象事物的能力,那么更可能的是也必须以相对简单的方式表现出这种抽象性。
-
最优悖论(The Optimization Paradox):原有系统的效率越高,系统的每个变化都会使其效率降低,因此,系统很难找到改善自身的方式。
-
投资原则(The Investment Principle):某个程序的作用越好,我们越依赖它,也就越不愿意寻找新选择,尤其是熟悉其使用后才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新技术。 复杂性屏障(The Complexity Barrier):与系统相连的部位越多,变化就越能带来意料不到的副作用。
-
除非机器进化出能保护自己不受变化影响的保护机制,因为这些变化只会带来副作用。一个实现此效果的有效方式就是把整个系统分成独立运行的部分,无论是在工程学,还是在生物学领域。这就是所有有生命的物体进化成独立集合的原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器官”),每一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有关联(见图6-7)。
-
在以器官为基础的结构里,器官里的变化对其他器官内部的活动没有任何影响,这也是人类大脑的资源被“组织”成多个中心和层次的原因。
-
一旦我们拥有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或方式,就可以创造记忆记录,但是你必须有方法能“重新获得”记忆,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否则这种记忆记录就毫无用处,
-
记忆在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发挥作用:第一,与我们当前的目标相关;第二,需要时能够重新得到这些回忆。
-
尤其重要,因为相比了解的事物类型,我们更熟悉想要实现的目标,
-
以实现目标的方式划分事物尤其重要,因为相比了解的事物类型,我们更熟悉想要实现的目标,
-
比起使用一些“一般”的方式,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能力把知识和想要实现的目标联系起来,这有助于我们回答以下问题:
-
知识在过去是如何应用的?类似案例是怎样的?与其他什么记录相关?
-
其他人更可能了解知识的哪一面?社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晓其他人理解的内容。
-
有时我们回忆起的是我们更想相信的版本,而不是实际发生的版本。
-
如何获取所需知识的问题。本章认为部分答案在于众多的联系,其联系和目标相关,而知识则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
如果我们过度关注提高生活质量,可能会导致我们完全享受不到生活本来的美好。
-
犯罪可能是无意的,但冒犯却必定是蓄意的。
-
犯罪的人可能会否认,“我不是故意做这些事的”,说得好像不该为无意识的行为负责任似的。
-
我们永远不应该使用“仅仅”来修饰比喻,这是因为“仅仅”是所有描述的共同特点。我们无法说明事情是什么,仅可以描述它像什么。也就是说用其他特点相似的物体描述,而后再来考虑这些差异,为其冠以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因此之前的词或短语将包括这些附加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们大多数词语都像一些“手提箱”式词语的原因。
-
词语的模糊语义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过来的最珍贵的财富。
-
我们所得到的与期望得到的不一致时,差异就形成了,因为假如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什么也没有得到一样。
-
像“目标就是人们想要实现的事”,你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循环,因为你需要知道什么是需要,
-
当你尝试使用其他一些心理学词汇来描述这类思维状态时,会陷入一个怪圈,因为这些词都不能描述潜在的机制。
-
当系统坚持尝试各种不同的技巧,直到当前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时,系统看起来便拥有了目标。
-
目标:首先开始于对某个特定未来情况的描述,目标也可以识别不同情况之间的区别和差异,称之为“特定的其他情况”。
-
智能:此过程指一些能够缩小差异的方法。
-
称之为“差分机”(Difference-Engine,
-
我们可以将“拥有目标”理解为差分机移除了这些差异。
-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并没有有效区分我们所需要的差异,这也就是每个专业领域需要发展本行业的“专业术语”的原因。
-
差分机对“目标”含义的涵盖要比我所见过的其他任何描述都广。
-
如果过于频繁地陷入这种层次的思考,人们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我到底为什么会有目标”或“拥有目标到底有什么意义”。所谓的“存在主义者”根本无法对这样麻烦的问题给出使人信服的回答。
-
但最明显的答案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个人选择:我们拥有目标是因为我们大脑发展的需要:没有目标的人灭亡了,是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参与竞争。
-
而所有这些方法中最有用的一个就是使用差分机,因为每一个差异都会成为新的子目标。
-
专家是一位无须思考就知道结果的人。
-
只是暂时遗忘了自己学习技能时付出的努力,将其变为高效却未加思考的脚本而已,简言之,即通过毫无思考的反应机器代替“求解”过程。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就是许多成功人士无法教会他人模仿自己的原因之一。
-
有些人的大脑较强于和较适合于察见事物的相异之点,有些的大脑则较强于和较适于察
-
培根(1620):有些人的大脑较强于和较适合于察见事物的相异之点,有些的大脑则较强于和较适于察见事物的相似之点。大凡沉稳的和锐利的大脑能够固定其思辨而贯注和紧盯在一些最精微的区别上面;而高昂的和散远的大脑则能见到最精纯的和最普通的相似之点,并把它们合拢在一起。但这两种大脑都容易因过度而发生错误:一则求异而急切误攫等差,一则求似而急切间徒捉空影。
-
新的气味、口味或连续声音的刺激也同样如此:起初,这种感觉似乎很强烈,但随后很快便会“消失”了。我们对这种感觉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如顺应、适应、驯化、习惯或仅仅习惯于某些东西。
-
这是因为我们倾向于在连续不断的较长时间内,根据情况变化来解释这样的“故事”。
-
“节拍器”将这些归为词块,在音乐上,作曲家通过等长度的小节来使这些音乐形式更易被人们接受,这也有助于我们感受连续的词块之间的区别。
-
音乐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如何有效地描绘我们所谓的“抽象情感剧本”。它讲述的故事似乎都是关于我们毫无了解的内容的,但我们能够识别其个性特征,例如,这个曲调是温暖而富有爱意的,而那个是冰冷而麻木的。那么,我们就能对音乐产生共鸣,有“号在袭击着单簧管,而弦乐器正试图让它们冷静下来”这样的感觉,体会到诸如冲突、冒险、惊讶和沮丧的精神状态。
-
音乐(或艺术、修辞学)通过使你产生如从喜悦和快乐到悲伤和痛苦的强烈的情绪,将你的注意力从世俗事务上转移。音乐可以激发你的雄心壮志,激励你采取行动,也可以使你平静下来并放松身心,甚至可以将你带入一种恍惚状态。为此,这些信号必须抑制或增强各种情感资源集。
-
在《音乐、思维及意义》(Music,Mind and Meaning)一书中,我对此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或许,我们把整齐的音符和曲调当成了简化的“虚拟”世界,以此用来对差分-检测器(Difference-Detectors)进行提炼。然后,我们能够使用这些检测器,将其他领域内更复杂的事浓缩成更为有序的故事类脚本。
-
最传统的程序设计使用了多层次结构,如把椅子当作家具的一个实例,把桌子仅当作家具的另一个实例。
-
人们“计算”的一个方法是:为每一选择分别打分,然后选择分数最高的那个。
-
人人都有不同的目标集,并且通常情况下,这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
我的决定是自由的”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我不想知道是什么导致我作出决定的”。
-
如果给我8个小时来砍倒一棵树的话,我将会花6个小时来磨斧头。
-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已经知道问题的其中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常识的用处所在。
-
类比的想法几乎总是这样的,因为没有任何两种情况会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总是在做类比。
-
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相似推理”(reasoning by analogy),而且我认为,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
我们采用类比是因为旧方法很少奏效,而新情况永远都不会一样。因此,取而代之的方法是类比法。
-
不久以后,人们就开始编写程序来处理非数值型事物了,如语言表达、图形图像和各种形式的推理。
-
假设它们具有某些共性,但也具有某些差别,那么它们表面的相似程度将会取决于人们忽略了哪些差异。但是,人们当前的意图和目标却决定了每个差异的重要性
-
发现看待事物的新方式是我们最强大的常识性过程之一。
-
若要创造并使用类比,你必须同时致力于3种不同层次的描述:对原始对象的描述;对原始对象与类比对象关系的描述;对这些关系之间差异的描述。
-
当你的敌人犯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打扰他。
-
幽默:尽管开玩笑是基于负面的事实,但幽默通常被视为正面的。就此意义而言,玩笑总是谈及人们不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是被社会禁止的或是荒诞可笑的。
-
而且在默认情况下,你只是采纳了选择列表中最顶端的一个选择。在此情况下,人们更可能会谈到使用了“自由意志”。
-
我们往往将美视为正面的。但是,当人们说某个东西很美,而且你问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喜欢这个东西时,他们可能表现得像受到了攻击一样,仍然坚持说:“我就是喜欢它。”
-
每一个入迷者都会对其他事物无欲无求。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我们感觉越快乐,就会有越多影响其他精神活动的负面情感被隐藏!在这种情况下,“我正享受这种感觉”可能意味着“我想要保持目前的状态,因此,我将努力抑制所有可能改变它的情感”。
-
每种学习体验都应该是“正面的”,这一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以鸽子和老鼠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后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将这种结果推广到人类学习中,并总结道:最好是用非常小的步骤来教授每一门学科,通常这种做法,学生更易获得成功。然而,为理解复杂的情况,人们同样需要学习事物是如何出错的,以此来避免最常见的错误。
-
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快乐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总是包含着间歇发作的严重痛苦和不适。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我在第9章中认为,这些学生需要学习隐忍痛苦的方法,甚至喜欢这些发作的痛苦。同样,从另一方面说,只尝试奖励成功可能并非一个很好的策略,
-
我们通常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要多,
-
当人们是去调查而不仅是去庆祝时,所学到的知识会更多。
-
我们通常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要多,尤其在我们不仅要学习避免失败的方法,还要学习失败发生的方式和原因时。
-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是采用一步步的试验来提高自己的技能的,但是最终,这些改变并不会再产生任何帮助,因为你已达到局部峰值,想更进一步提高技能可能需要承受某些不适和失望。
-
查尔斯在坦桑尼亚。虽然站在地平面以上,但他总想到达尽可能高的地方。因此,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朝着最快上升(steepest ascent)的方向前进,最终,他可能到达一座小山峰,也许他会幸运地到达乞力马扎罗山的最高峰,但他的策略将永远不会到达珠穆朗玛峰的顶点,因为每一条这样的路线都包括某些向下的脚步。
-
虽然快乐能帮助我们更轻松地学习,但当我们需要通过较大程度的思维方式改变来学习时,我们必须学会“享受”一些困难。据此,第9章将提出,太过愉快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妨碍孩子们在学习时翻越脑海中的概念山脉。
-
哪一种特性最能明确地将我们与类人动物区分开来?当然,人类最突出的特性应该是我们善于创造新的思维方式。
-
浪漫主义者:依你看,我们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思维,然而,或许我们的意识体验的丰富性更为特别,其丰富性在于我们活着的感觉,心无旁骛地去看夕阳、聆听鸟儿叫声的喜悦,或是发自内心地唱一首歌、跳一支舞的快乐。
-
决定论者:人们使用“不由自主地”一词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无拘无束的。但是,也许这种满足感仅仅是大脑的某个部分用来利用我们,来完成其想要我们做的事的一个把戏而已。
-
然后,随着每一项新技能的成熟,我们在顶端建立更多的资源,就像我们学会计划和搭建更复杂的拱门和塔一样。
-
是什么将我们变为“婴儿失忆症”的受害者?我认为,这并非因为我们“忘记了”那么简单,反倒恰恰是因为我们开发了更新、更好的方式来代表身体和精神活动,而且一些方法变得非常有效,从而取代了以往的方法。
-
我们会说“一个念头刚刚进入我的脑海”,而不是“我刚才心生一个有价值的新想法”,同样,我们很少对要选择哪一个思考主题感到奇怪。
-
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很多事物或事情,但只有少部分能“引起你的注意”,使你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物体,它为什么在这儿?”
-
我们的祖先从数百种不同环境的变化中进化而来,每一种环境都需要应对各种新情况的方法。然而,我们从未发现一个能够应对所有不同环境的简单、统一的体系,因而,为避免各种最常见的错误,我们的大脑经过亿万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应对方法。
-
如果人们的思维仅被单一的方式左右,那么将陷入成为偏执狂的风险。当然,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但是,这些人的基因通常无法被遗传下去,因为继承者缺乏通用性。
-
同样道理,具有破坏性的想法或主意的改变,或者某人的批评家或思维方式的改变,都能够控制人们的许多资源和时间,让我们感觉自己似乎正在凝视一种迥异的思维方式。
-
的。当软件病毒感染计算机并更改了程序所依赖的某些数据时,硬件可能毫发无损,但系统的性能却可能被彻底改变。
-
如果对问题感到陌生,则改变问题的描述方式;
-
如果问题看似很难,则将其分成几部分;
-
如果觉得问题仍旧很难,则用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来代替它;
-
莱特兄弟通过使用摩托车配件制造出了人类第一架飞机)。
-
当“性情”持续数周或数年时,我们就会认为这些“性情”是人个性的一部分,并称其为“独特性”或者“特质”。
-
想让别人认为你很卓越时,可以先设想一下自己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就可以了。
-
升华法。如果因问题细节繁多而陷入僵局,就更广义地描述这种情况吧。但如果描述过于含糊不清,那就切换到一个更加具体的描述上。
-
诚实的批评令人难以接受,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熟人或陌生人的。
-
亚里士多德:情感是所有改变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并与快和痛苦相伴的感觉的集合。
-
钢琴家的才能存在于他们的手指上吗?艺术家具有天才的眼睛吗?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身体的这些部位拥有思维,正像我们从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的生命历程中看到的那样,只是大脑在驾驭这些身体部分罢了。
-
酝酿阶段何时才会结束?庞加莱认为,除非形成了“让其要素得以和谐组合,以让思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感知整体和理解细节的某些结构”,
-
现在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当现在的记忆被刷新时,原始的记录可能会发生改变。
-
节省时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抛弃那些消耗你太多时间的目标。
-
如果你能忽略大多数警告和关注,这将有助于你“集中注意力”,但这同样会导致你忽略许多错误和缺陷。
-
从让·皮亚杰历经多年只观察了3个孩子的思维发展方式,或者弗洛伊德耗时多年只检查了相当较少病人的思维的经历中,我们能学到很多。
-
监督每个问题进展的方法;
-
拥有表征事物的多种方式。
-
我们发现,机器并不是以知识而只是以其部位的排列方式来完成任务的。
-
但在第一台计算机出现之前,人们很难想象机器能同时完成多项工作,或许这就是笛卡儿进而推测计算机永远也不能像人类一样智能的原因。
-
因为推理是普遍的工具,适用于每一个场合,所以机器的部件也需要具体的排列方式才能在每个特定的场合发挥作用。因而,想要使得单一机器像推理一样促使我们行动,机器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排列方式,才能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
达尔文(1871):我认为,人类和其他高等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都拥有相同的知觉、直觉和感觉,相似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甚至更复杂的情感如嫉妒、怀疑、模仿、感恩和宽容……
-
想极大地提高计算机的能力,只需几个简单而结构性的变化即可,直到1936年,当图灵发明了制造“通用”计算机的方法时,人们才发现这个事实。“通用”计算机,换句话说,就是一台能够独立完成其他所有计算机可能完成的工作的计算机。
-
图灵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制造出可以描述其他机器行为的机器,之后机器会把描述当作指令,完成一些其他机器能够完成的任务。
-
图灵向我们展示了一台“通用机”如何使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
所有的现代计算机都在使用这个方法来存储对其他机器的描述(事实上,这也是所谓的“计算机程序”)。
-
现代机器出现之前,以前的机器只能胜任一种任务,
-
但一旦我们认识到人类智能来源于多种思维方式这个事实,这些能力将不再如此神秘。
-
如果仅以一种方式去“理解”事物,你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它,因为假如这种方式是错误的,你便陷入了理解的死胡同。
-
这些表面的相似性特征影响了我们的推测,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和决定,这也是任何程度的自制力都不能改变的事实。
-
威廉·卡尔文(1966):你通常观察到的看似稳定的场景实际上是你所建构的一个精神模型。
-
大卫·休谟(1748):所有基于经验的推理,正如推理的原理,认为未来会和过去相似,同样的力量会和可感知的品质联合。如果对自然进程有任何的怀疑,过去或许就不会统治未来,所有经验将毫无用处,无法提供任何的参照或总结。
-
杰克看见一条狗在玩游戏,因此他想教自己的宠物来玩这个游戏,但杰克的狗需要学成百上千次才能学会,而杰克只看一次就会了。为什么杰克能够如此快速地学会这个游戏,尽管他只看到一次?
-
日常生活中,“学习”一词非常有用,但仔细观察时,你会发现学习包含大脑改变自身的很多种方式。
-
原有的“正强化”方案可能用来解释某些动物的学习方式,但却不能帮助解释动物是如何学习更为复杂的事物。
-
对情景的描述方法将影响未来的相似情况;
-
只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仅仅有助于我们解决相似的问题,而如果我们可以记录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解决方法的,就有助于处理更为广泛的情况。
-
每个老师都知道,当孩子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却从不使用学习方法解决其他问题时,挫折感便产生了。是什么使某些学生擅长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其他不同领域,而其他学生似乎在每一领域都需要重新学习相同的知识?
-
一些孩子擅长创造和使用平行类比,但也可能因为这些较为“聪明”的孩子能更有效率地学习,因为他们学会了(可能是无意识地)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能力,因此能够找到方法改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这种反思有利于发现他们应该学习哪种类型的知识。
-
人类进行信用赋能的能力是我们超越动物的最重要的方面。
-
获得好想法的最好方式就是想出很多想法。
-
当人们有幸亲眼看到那些堪称“伟大”的人物时,却并没有发现使其成就卓越、非同寻常的特质。
-
他们非常自信。(因此,能够更好地承受同行的讥讽)
-
他们拥有更多思维方式。(因此需要更好的转换方式)
-
他们习惯以新奇的思维来思考事物。(其他人也这样做,只是不那么频繁而已)
-
他们排斥流行的神话和信仰。(尤其是关于无法成功的想法)
-
他们擅长解释自己所做的事。(因此,他们完成的工作极少被人忽视)
-
如果得到旁观者的赞扬,孩子们会继续改善自己的技能,其中的一些孩子会继续寻找全新的思维方式。
-
特定的“幸运的意外”可以让孩子显露出独特的天分,也就是说有比普通人更优秀的双亲。
-
与其他孩子隔绝,尤其是家族以外的;第三,丰富的幻想能力(比如创造力),能够对之前条件作出反应……而公立学校的大众化教育把以上3点因素的价值影响降到了最低。
-
天才的发展应部分归功于“思维管理”的技能。或许,一旦理解了这些,我们将更多地教授儿童发展更强大的精神层面的技巧,而不是教给他们各种具体技能。
-
投资原则:如果你知道解决同一种问题的两种方法,通常会使用自己最熟悉的那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方法会变得格外有影响力,因此人们会专门使用这种方法,即使有人告诉你另一种方法更好。
-
有时学习新思维方式的主要障碍在于,人们需要忍受不熟练或表现不好所带来的不适。所以,“创造力的秘诀”之一就是养成一种能够享受这种不适的习惯。我们在第9章讨论“冒险”话题时会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
亚伦·斯洛曼(1992):科学世界中最重要的发现不是新规律或新理论,而是可能性,正是在这种可能性里形成了新规律和新理论,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世界“形式”的认识,而与世界“内容”或“局限”相悖的规律。
-
人类的大部分智能来源于对物体、事件或概念的精神表征的处理能力。
-
人类的大部分智能来源于对物体、事件或概念的精神表征的处理能力。
-
但表征(representation)具体指什么?在我看来,表征指存在于大脑内的任何结构,它可以用来回答问题。只有当表征和所谈论的物体相似时,这些答案才有意义。
-
但“记忆”指什么?每一条记忆都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或追踪,当然,你不能追踪事件本身,至多能记录与那个事件相关的物体、想法、关系以及事件对你当时精神状态的影响
-
你可以创建一个全新的联系选择器,从而有助激活这些近期使用过的资源完成目标。我们称这样的结构为“知识线”(knowledge-line,或简称为“K线”),这样的知识线发挥着精神活动中的“快照”作用,因为当你后来再次激活那些资源时,它会将你置入一个相似的状态
-
你想修自行车,在开始之前,双手都是红色的油漆,你使用的每一个工具上也都沾满红色的油漆。修好之后,你会记得“红色”适合“装饰自行车”。如果你使用了不同的颜色来做不同的工作,一些工具上就会有几种不同的颜色……之后,当你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时,你只需要触发一套工具,其合适的颜色和可用的资源都任你使用
-
心理表征几乎从不“白手起家”,原因是无论我们何时制作新的心理表征,它总是与旧有的心理表征相关。
-
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必须将每个关系缩减为单一价值或“力量”,
-
很多这样的学习机器确实能学习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但很少有机器能形成较高层次的反思思维方式,我猜测主要是因为它们尝试使用数字的方法表征知识,因此很难产生富有表现力的解释
-
学会学习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经验获得的技能之一。
-
尽管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始于经验,但这绝不意味着知识起源于经验。
-
认知的能力自给自足,感官的感觉只是偶尔出现。
-
就物理实体来说,大脑天生拥有能够帮助我们进行“比较、连接和分离”的机制,
-
所有这些都使我认为,我们天生拥有以下结构的最初形式,如知识线、框架和语义网络,
-
任何知识碎片,除非以一种熟悉的方式呈现,否则都毫无用处。
-
成人的表征要么来自改善初期的表达形式,要么来自对文化的处理,
-
一旦某个人学会使用几种不同的表征,那么他便更有能力发明新的表征。出色的作家、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的优秀成绩的根源可能就是他们可以不断发现新的有用的表征方式。
-
目的性决定表征的使用
-
数学家:表征事物的最好方式是使用逻辑。 联结主义者:不,对表征常识性知识来说,逻辑太过死板。相反,应该使用联结网来表征知识。
-
语言学家:不,联结网更显僵化,它们总是以数据的方式来表征事物,很难转化为有用的抽象概念。相反,为什么不尝试使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它们不是更有表现力吗?
-
概念主义者:不,语言太过模糊,应该使用语义网络,语义网络里特定的概念与想法是相关的!
-
统计学家:这些联系太过确定,不能表达我们面对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概率。
-
数学家:所有这些非正式方案都不受强制,因此可能是自相矛盾的。只有逻辑能让我们避免陷入永无止境的矛盾中。
-
想要寻找一种表征知识的方式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种特殊形式的表征都有自身的局限性,
-
基于逻辑的系统非常精确,但却很难以类比的方式推理。与其相似,数据系统在预测方面非常有用,但无法很好地解释有些预测正确的原因。
-
每个理论物理学家对同样的物理现象都需要知道六七种不同的理论表达。
-
本章将提出一些原因来解释为何所有这些统一心理学的理论自身并没有什么效果,以及为何我们可能需要在有关自我的不同观点之间不停地转换。
-
教育的主要部分涉及学习何时和怎样在这些不同的表征之间转换。
-
人人都是杰出的小说家。我们都能够发现自己所做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并且也总是努力展示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一面。我们努力把所有素材汇聚成一个美好的故事,而这个美好的故事就是我们的自传。在这本自传中最主要的虚构人物就是自传者的自我。
-
琼和一群朋友在一起时,把自己当作一个社会型的人,但当她周围环绕着陌生人时,就会将自己当作焦虑的、隐遁的和感到不安的人。
-
处于控制当中的子人格都会为你激发一系列的观点和目标,在那时,你可能会相信,这才是你的“真正”观点和目标。
-
人类的意识以及故事中的自我是其产品,而并不是其源泉……叙述的言语就好像来自单一的源泉一样,不仅在于一张嘴、一支笔的感觉,而是一种更微妙的感觉:它对一切观众或读者的影响都是鼓励他们努力设想一个统一的智能体,这是谁说的话,又是对谁说的。简言之,假设一个我称之为“叙述重心”的东西。
-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想这样问自己,谁或什么应该对此负责,因为我们的表征强迫自己填满“因果关系”槽(
-
当我们对旧过程添砖加瓦时,新过程就会更难与之抗衡。
-
实现任何艰难的目标或执行任何大范围的计划都是困难的,除非你能够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
-
你的一些渴望是不切实际的。有时候,你性格外向、和蔼可亲并乐于交际,但在其他时候你却性格内向、谨慎而又冷淡。你发现向他人过多而又直白地展示自己很不明智。你是独立思考者,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不会接受他人的观点。你较喜欢不断改变和创新,当被限制和约束所包围时,你会变得不高兴。 有时候,你对自己是否进行了正确的决策,或者是否做了正确的事情感到疑虑重重。你虽然表面上遵守纪律、自我克制,但内心却焦虑不安。你的性生活并不和谐,你未开发的潜力巨大,你至今还没有将自己的优势施展出来。你想要自我批判,但却强烈地需要别人对自己的喜爱和赞扬。
-
我们往往相信自己与自己期望成为的人相似,而算命者则擅长猜测他们的客户想听到的内容。然而,这些语言往往听起来很对,因为每个人都保持着许多自我模型,因此与我们相关的任何描述都或多或少与这些自我模型相吻合。
-
那么你永远都不会完成任何长远计划。
-
如果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你永远都不会完成任何长远计划。
-
在我看来,我们用来进行自我控制的技能与用于影响亲朋好友的做法是极其相似的。
-
如果我们忽略了饥饿、痛苦和性,那么人类不久后便会灭绝。
-
孩子们玩的每一种游戏都有助于训练他们虚构或者进入一种新的情感状态,有助于孩子们遵守游戏规则。实际上,每一种这样的游戏都只是虚拟世界,我们用它来教育自己以某些特定的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
人生的成功法则有两种, 首要的一种是,绝不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全部告诉其他人。
-
但是,在同一个大脑中,非常类似的左右两半球是如何呈现出这么多区别的呢?答案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神话,因为每一种精神活动都涉及位于大脑两个半球的机制发挥作用。
-
造成这些差异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所谓“支配”的一侧形成了某些更具反思性的过程,然而另一侧仍然保持着较多的活性和较少的沉思。
-
但如果一个过程不得不同时服从于两个老板,那么许多冲突将骤然而至。
-
在没有对某个东西进行对比之前,我们很难辨明它到底是什么,这让我们倾向于通过与事物相对的东西来看待它们,
-
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告诉你,与水相反的是牛奶,与勺子相反的是叉子。但后来,同样的孩子也可能坚持认为与叉子相反的是小刀。因此,相反的物体取决于其所在的语境,从而否决了其一致性。
-
尽管我们很难描述情感是什么,却很容易描述其强烈程度。这使人们可以自然地将“轻微地”“大量地”或“非常地”这些副词应用在如“抱歉的”“愉快的”“快乐的”或“悲伤的”等几乎所有的情感词之前。
-
结构简述vs.功能性说明。
-
外部感官主要对事物如何随时间变化作出反应。
-
不擅长进行三元比较
-
为何我们通常满足于将东西只分成两种类型?也许部分原因是,在一个孩子所处的典型环境中极少包含“三个一组”的东西。两岁大的孩子只有两只脚,他的一对父母会教他学习穿一双鞋。不久,两岁的孩子便学会理解和使用单词“二”,但通常教会孩子使用单词“三”需要花费一整年的时间,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环境包含的关于“三”的例子太少。
-
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因为我能够从中获得快乐。自然而然地,我从中发现快乐是因为它们正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
满意。一种被称为“满意”的快乐,来自于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
-
探索。不仅在探索接近尾声的时候,在探索之中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因此,这不仅关乎达到目标时获得的奖励。
-
目标压制。如果其他一些过程压制了大多数批评家和目标,你可能同样处于快乐的状态。
-
安心。一种被称为“安心”的快乐,如果这个目标被表征为一种刺激,那么这种快乐会出现在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
-
成功会使你充满快乐和自豪感,成功也会激励你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成功的快乐不久后便会烟消云散,因为某问题一旦被搁置一边,另一个问题很快就会取代它。除此之外,问题本身很少独立存在,它们只是更大的问题一部分。
-
或许当你取消一个目标,某种忙碌的资源连同随之而来的压力一起得到释放时,特别的宽慰感便由此而生。“打扫”人们精神世界中的“房子”有助于使其他事情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就像葬礼仪式的“结束”有助于减轻人们的悲伤一样。
-
当一切似乎都非常复杂、难以一次性领会时,我们往往会将其比作单一、不可分割的部分来对待。
-
学习环境”的形成条件主要是学生们经常从成功中获得奖励。为提倡这一点,人们经常建议,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通过一系列微小而简单的步骤获得进步。
-
因为当我们学习一项新技术时,虽然只会获得较少的回报,却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要忍受着理解困难导致的额外压力,还可能需要摒弃我们以前运用良好的技术和表征,甚至可能引发失落感,带来一种类似悲痛的负面情绪,这种尴尬和消沉通常会导致人们知难而退。
-
为了解新鲜事物而学习,人们必须想方设法接受奥古斯丁所谓“单纯地为了经历、为了认知”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能够真正地享受这些不适感。
-
所有这些论述都表明,“探索的乐趣”(无论其如何工作)对那些想要继续扩展自己能力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
引起快乐的行为将得到强化,导致你在未来更可能作出同样的反应。
-
心理意象相关的体验(例如某人揉眼睛时看到的色块),
-
无论我们的物理系统何等复杂、组织有多紧密,为何我们都不知道这样的系统会引发这些体验,
-
任何朋友都无法体会我的疼痛。我拥有疼痛的“特殊权限”,这是毋庸置疑的。
-
如果只不过是神经传递的信号而已,那么,为什么在酸味与甜味或红色与蓝色之间还会有区别呢?
-
每一种想象的思维方式都具有各种优缺点,因此,与其问哪一个模型最好,还不如形成批评家,以学习选择何时和怎样使用每一个模型。
-
品尼高悖论(The Pinnacle Paradox):随着一个组织变得日益复杂,组织的CEO就会越来越难以理解它,这就日益需要他信任更多的下属,让他们来进行决策。
-
我认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经常面临“崩溃”,但你却很少意识到出现了什么问题,因为系统能够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之间快速地转换,出现故障的系统会被快速地修复或取代。
-
每当你的某些系统“崩溃”时,大脑都能保留系统的一些早期版本。因此在感到迷惑时,你就会问自己:“我在过去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这时,大脑的某些部分会“还原”它们的一些早期版本,即回到这件事情似乎对你更简单的时刻。
-
任何资源长期处于活跃状态都是危险的,因为这样可能会迫使其他思维方式耗费所有时间来追求一个特定的目标。而如果任何资源都能够完全压制一些本能需求,那么这些资源可能迫使人们永不睡觉、工作到死或饿死,这对任何控制我们娱乐和痛苦系统的资源也同样适用。
-
我们最好努力教导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学习更多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科学验证的技巧和方法。
-
这个过程是如何开始的,我们尚不得而知,只知道它可能始于某处狭小的富水地带,然后分散于海洋、海滩、沙漠和平原上,
-
考虑一下,在所有语言文字中隐藏着多少知识。
-
超凡的抽象能力会使我们忽略重要的例外情况;我们大容量的记忆系统可能积累错误,或者产生误导性的信息;
-
无穷的想象力让我们难辨现实与虚幻的真假;
-
我认为,除非我们已拥有足够的经验来尝试构建自身系统,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这些事情。
-
有时候,我们能够诊断出系统设计中出现的具体错误并纠正它,但当无法找到修补的方法时,除了添加更多的制衡机制,如更多的批评家和内隐束缚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
《心智社会》解释了思维的运行方式,它被看作独立过程的集合。相比之下,《情感机器》则主要谈论了人类最高层次的反思思维
文章作者 种瓜
上次更新 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