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 一位著名的医生在意大利创办了一所“科学教育学学校”(School of Scientific Pedagogy)。该校在两三年中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全意大利的教师都蜂拥而至,

  • 这种融合应当把科学家直接带入学校的重要领域,同时将教师的智力水平从较低的层次提升到他们今天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 伟大的事业无不产生于不断的失败和不完善之中。

  • 让教师掌握实验科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我们尽可能细致入微地给他们讲解人体测量学和心理测验,也不过是制造了机器,其功用毫不可靠

  • 这并不是本质性的差异,因为深度差别不可能单独存在于表面技术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

  • 进一步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真正的科学家呢?当然,不是那种只懂得操作物理实验室里所有工具的人,也不是仅仅能在化学实验室中灵巧、安全地掌控所有化学反应的人,更不是生物实验室中明白如何制备标本以呈现到放大镜前面的人。助手的实验技能确实往往比科学大师本人更加熟练敏捷。这样的人我们才称之为科学家:他们将实验视作带领他们探寻生活的深刻真理、揭开事物神秘面纱的途径,并且在追求过程中,他们内心滋生出对神秘的大自然的爱意,激情四射以至于忘却了自身的想法。科学家不是聪明的工具操作者,而是大自然的礼拜者,他们带着可见的热情的标志,就像信仰命令的追随者一样。

  • 工具好比字母表,如果我们想要读懂大自然,就必须掌握它们;但是蕴含伟大思想的书籍,则是将字母组合成符号或单词

  • 如果我们让教师培训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就好比是把他们留在这种识字水平上便撒手不管了。

  • 相反,我们必须让教师崇敬、理解大自然。他们得像这样:学会了拼写的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能够透过表面的文字,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无论是莎士比亚、歌德还是但丁。

  • 他们的确能看懂商店的门牌、报纸的名称,以及见到的每个字、词。如果来到一个图书馆,这些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误以为,自己知道如何读懂所有的书;但是真正去读的时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懂得如何机械地阅读”毫无意义

  • 这些专家研究的是人在清醒时的智慧生命

  • 人类如果不做出一定的自我牺牲,是不会热爱他所研究的昆虫或者化学反应的。这种自我牺牲对于立足全世界的人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对生活本身的放弃,也就是一种牺牲

  • 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更加温柔,它是如此简单,遍及全世界。这样去爱,并不是任何特殊的天才的特权,而是人人都力所能及的

  • 让我们在科学家的那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灵魂中注入基督信徒般虔诚的爱吧,那样,就完成了教师的精神准备。从孩子身上,他们将学会如何完善自己,从而成为一个教育者

  • 在这样的学校,孩子们就像用别针钉住的蝴蝶一样,拴在自己的位置——课桌旁,伸着无用的翅膀,听着他们早就明白的枯燥而毫无意义的知识。

  • 让我们的专家做好科学精神的准备,这还不够,还必须让学校做好同样的准备,变得适合他们去观察。要孕育科学教育学,学校就必须允许孩子们自由、自然地表现。这是改革之本。

  • 但“自由”的真实含义,教育者尚未知悉。

  • 教育学仍然弥漫着奴隶原则,因此,学校也渗透着奴隶原则。我只需要举出一个证据——固定的课桌椅。

  • 在一个视性道德教育为洪水猛兽、怕这样的教育会玷污清白的国家,我们对这样的保守防范又能说什么呢?何况,就连科学也屈从于这种伪善的、虚构的机器呢!不仅如此,对科学的驱使更有甚者,“完善”桌椅,使孩子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一动不动,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干脆压制孩子的所有动作了事。

  • 这些科学条凳的发明,意味着支配学生的竟是这样的社会制度:即便天生强壮挺拔,也能让他们变得卑躬屈膝!脊柱,生理上最原始、基础而古老的骨骼组成部分,我们身体最稳固的部位——因为骨骼是机体最坚实的部分,在原始人跟沙漠野兽抗争的时候,当他们征服庞然大物的时候,采掘岩石、铸造铁器的时候,弯腰劳作的时候,它都是那么地强壮,承受住了所有艰苦卓绝的考验,但是,却无法抵御学校的束缚。

  • 难以理解,号称“科学”的东西,居然被用来改造成奴役学生的工具;而正在全世界发展壮大的社会自由运动的曙光,却一丝也没投到这里。科学条凳的年纪,跟劳苦大众脱离奴役的时间一样长。

  • 社会自由的趋势十分明显,已经渗透到每个人身上。民众的领导者把社会自由作为自己的口号,劳动阶级重复这个呼声,科学和社会出版物发起同样的运动,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语句

  • 就是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发现教室里的孩子们却在不健康的环境中学习,以至于脊柱也变形了。我们对这个可怕的真相的回应是,外科整形椅。这就好比给矿工装一个腹部支架,或者给饥肠辘辘的工人吃砒霜一样。

  • 这一切都是科学方法在衰落的学校的具体应用而产生的“合理结果”。显而易见,防止脊柱变形的合理方法,就是改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不用每天数小时被迫保持这种有损健康的姿势。这才是学校需要的自由,而不是桌椅这样的机械机制。

  • 家具布置已经发生了普遍的转变。家具更加轻巧、简易,因而易于搬动、擦拭甚至冲洗。但学校似乎对社会环境的这个转变视而不见。

  • 遭受任何形式奴役的人,都还会有其他形式的精神创伤。

  • 当一个人因为工作血汗被榨干、五脏衰弱时,他的心灵一定承受着黑暗的压迫,以致心灵麻木,甚至可能已经心如死灰。奴隶的道德退化,罪魁祸首就是阻碍人性进步的沉重枷锁——人性拼命要站起来,沉重的枷锁却阻碍了它。解救灵魂的呼唤远比身体自由的呼声更加清楚嘹亮

  • 在一般的教室里,老师们必须向学生的脑子里灌输事先预备好的材料。他们发现,为了顺利完成这项枯燥的任务,有必要约束学生,让他们一动不动,被迫集中精力。对于被迫做听众的人,老师必须迫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达到要求的那种状态,奖励和惩罚就是现成、有效的辅助手段。

  • 这样的奖惩,如果我可以这么说的话,就是心灵的坐凳,精神奴役的工具。

  • 奖励和惩罚是非自然的刺激或强迫施加的外力,因此,我们当然不能将孩子的自然成长跟它们联系在一起。骑马人在跳上马鞍之前,给马儿一块糖,教练敲打马儿使得它对缰绳的牵引信号做出反应;但是,这两种马儿都不如草原上自由的马儿驰骋得快。

  • 那么教育,可以把枷锁套在人的身上吗? 诚然,我们说社会人是受社会约束的自然人。但是,如果纵览社会的道德进步,我们会看到,一点点地,约束正在变得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看到,自然,或者生命,在逐渐走向胜利。

  • 所有形式的奴役都在一点点弱化、消失,哪怕对妇女的性奴役,也是如此。

  • 社会上也存在跟学校这种状况十分类似的景象,它就存在于政府与各行政部门的大量雇员之间。这些职员日复一日地为全体国民的利益工作,但是他们却感觉不到,也看不见自己的工作能带来任何立竿见影的效果。

  • 作为人的尊严被削减到如同机器必须加油才能继续工作一样低的极限,因为它自身已经不再有生命的脉动了。所有微不足道的东西,比如装扮、奖章,都不过是人为的刺激,在他踩踏的那黑漆漆又光秃秃的道路上,如火花般转瞬即逝。

  • 我们还以同样的方式给学校的孩子颁奖。不能升职的恐惧,阻止着职员逃避任务,把他绑在了枯燥无味的工作中,甚至就像不能升级的恐惧把孩子赶回课本前一样。主管的责备跟教师的训斥如出一辙。纠正做错的文书工作,等同于教师给学生的蹩脚作文打的低分。二者相似至极

  • 取得非凡胜利的人,从来不是受那些琐屑的所谓“奖励”的鞭策而工作的,也不是因为惧怕那些被称为“惩罚”的小小祸患。

  • 真正的英雄主义消亡,奖励和惩罚所能做的,不过是带来腐败和怯懦,从而加速堕落。

  • 人类的所有胜利,所有进步,都是以内在的力量为基石的。

  • 因此,一个年轻学生,如果出自兴趣而选择医药为职业,并刻苦钻研的话,可能会成为良医。但如果他是由于继承家业的期望,或是为了缔结理想的婚姻,又或者他实在是受物质利益所驱动,则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专家或者伟大的医生,世界也永不会因为他的工作而有一丁点进步

  • 每个人都有特别的能力倾向,特定的职业禀赋,也许普通,却必定有用。奖励机制可能会诱使个体远离自己的先天禀赋而入错行,这个选择对他来说徒劳无益,却又不得不坚持下去,个人的先天活性可能被扭曲、减少,以至消失无踪。

  • 但是进步来自带触角的新事物,还有那些尚未预见到的、没有受到奖励的事物;而且,它们常常给先驱者带来灾难。

  • 外在奖励的确存在。例如,当演说家见到听众的表情随着他所唤起的情绪情感而发生变化时,他体验到了美妙无比的滋味,那种滋味只有在一个人发现自己被人爱时由衷的喜悦,才可与之相提并论。我们的喜悦是去触摸、征服灵魂,那才是能带给我们真正报偿的“奖励”

  • 有那么一刻,我们会因自己是万物之灵中的一员而喜不自胜。能够继续安稳地生活,也是令人幸福的时刻。这可能是得到真爱时,收到孩子的礼物时,有了伟大的发现,抑或是书籍出版之时;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感到,自己是超凡绝伦的。如果此刻,某权威人士前来授予我们一枚勋章或是一个奖品,他反而会成为我们的真正奖赏的最大破坏者——“你算是什么人?”我们那消失的幻觉立刻会叫道,“你凭什么把我唤回现实,明白我不是高高在上的?谁地位比我高这么多,居然有资格给我颁奖?”

  • 至于惩罚,众所周知,总会带来某种形式的抑制,而正常人的精神在舒展中才会日臻完善

  • 我们不去抢劫、杀戮,那是因为我们热爱和平,因为生命的天然属性引导着我们积极向上,

  • 一个人如果知晓处罚的存在,那么他在触犯法律之前,就已经感受到刑法的威势力量了。他敢于公然违抗,或者被引诱而犯罪,还自欺欺人地认为他能逃避法律的制裁,但犯罪与惩罚之间的挣扎,已经存在于他的脑海中了。无论刑法是否有效地阻止了犯罪,它都无疑是为极少数人制定的,也就是为罪犯制定的。即便没有任何法律的威示,绝大多数市民也会是诚实的人。

  • 对普通人而言,意志的丧失才是真正的惩罚,个人的力量和格调是生命的内在源泉。这样的惩罚通常落在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身上。我们以为被财富和幸福笼罩着的人,却可能正忍受着这种形式的惩罚。

  • 今天我们把学生扣留在学校,用课桌,还有奖励和惩罚这些损害身心健康的工具来约束他们。我们的唯一目标就是让他们变得一动不动、一言不发,便于管束。管束是为了什么?却往往漫无目的。

  • 对孩子的教育,通常就是向他们的脑子里灌输学校的课程知识。通常,这些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编撰成册,通过法律明文规定,强迫教师和学生使用。 这样愚钝、顽固地忽视孩子正在成长的内在生命,我们应该羞愧地低下头,内疚地用双手捂住脸!

  • 我们称为鼓励、安慰、爱、尊敬的东西,来自人的内心,我们越是给予它们自由,我们自己就越能恢复生命力,重新振作起来。

  • 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必定是:学生自由。这种自由应当允许孩子展露个性,自然地表现天性。新的科学教育学如果要从个体研究中产生,这类研究就必须是对自由孩童的观察。如果我们等着,在当今的教育学、人类学和实验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系统的考核来实现教育方法的革新,那注定是枉然。

  • 实验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动手做实验时不能带有任何先入之见,而是等待实验的最终结果自然地显现出来。例如,我们是否想要对大脑的发育与智力的不同程度的相关度加以科学地观察呢?这类实验的前提之一,就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忽略测验的学生中谁最聪明、谁最愚钝。因为“最聪明的学生,大脑发育得应当最完善”,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必然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 儿童之家

  • 同事们认为智力缺陷是医学问题,我则以为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学的问题

  • 他们接受了这样的事实:自己的教育对象的人格是低人一等的,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没能获得成功。

  • 我们必须懂得的不是这些,而是如何唤醒那些沉睡在儿童心中的“人”。凭直觉,我感受到了这点,并且深信不疑:能够唤醒儿童的,不是训导器材,而是我的声音,这才能鼓励他们使用训导器材并借此自我教育。引导我的工作的,是尊重和爱,我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而这些不幸的孩子也懂得如何唤醒周围人的爱心。

  • 读到他耐心的尝试,我清楚地明白他运用的第一件训导器材便是心灵

  • 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做了总结,很悲伤地写到,如果教师没有准备好的话,他创建的一切都将失传或者失效。

  • 他说,教师们必须修饰自己的声音和举止,力求更加可人,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唤醒那些脆弱疲惫的灵魂,引导他们前行,绽放出美丽而坚强的生命。

  • 必须从精神入手的这个信念,好比秘密之匙,为我打开了塞根做出精彩分析的一系列的教育实验

  • 。我们称为鼓励、安慰、爱、尊敬的东西,来自人的内心,我们越是给予它们自由,我们自己就越能恢复生命力,重新振作起来

  • 对我来说,精神病院的男孩能够与正常儿童相匹敌,只是因为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们的精神发展得到了帮助,相反地,正常儿童则受到了遏制和阻碍

  • 如果正常儿童得到充分发展,弱智儿童的智力缺陷与正常大脑之间的鸿沟是永不可能逾越的。

  • 当人人都在钦羡我教育的弱智儿童所取得的进步时,我却在寻找这样的原因:是什么让普通学校那些健康、快乐的孩子停留在如此低的水平上,竟然会在智力测验中被我那些天生不幸的学生所赶上!

  • 我选择亲手制作,以便有时间斟酌每个词语的意思,真正读懂作者的思想。当

  • 这个研究非正常儿童长达三十年的人,表达的观点是:生理学方法是以对学生的个体研究为基础的,它通过对哲学和心理学现象的分析而形成的教育方法,必定同样适用于正常儿童。他相信,这一步,将会揭示真正的人类复兴之路。

  • 塞根的声音就像是先祖在荒野上的呼喊,我脑海里浮现的全都是学校改革、教育改革工作的广阔前景和举足轻重的意义。

  • 计划让每栋住宅都有自己的学校。

  • 儿童之家

  • 如果说缺陷者跟正常孩子存在可比性的话,那就是在幼儿早期阶段,这时没有发育能力的孩子跟尚未发育的孩子之间,会有某些相似之处。

  • 语言的病理学缺陷与正常儿童发展过程中的语言缺陷是相似的。

  • 儿童时期形成的许多缺陷成为永久性缺陷,例如语言缺陷,就是孩子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6岁时,

  • 我的工作并不像任何翻阅塞根著作的人轻而易举地见到的那样,绝不是塞根的幼儿教育方法的纯粹而简单的应用。

  • 在塞根的第二本书出版三十年之后,我再次拾起了他的那些思想,甚至可以说,我拾起了这位伟人的工作,有着跟他从他导师伊塔手里继承这项工作和理念时一样生气勃勃的状态。

  • 因此,我这十年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伊塔和塞根四十年工作的一个总结。从这个角度看,五十年的积极工作都可以作为这短短两年的短期实验的前期准备

  • 今天在座的各位,可能有人从未真正体察过贫民的艰苦生活。你们或许只在某部名著中读到过一贫如洗者的不幸,或者是某位颇具天赋的演员表演出的恐怖画面曾经震撼你的心灵

  • 当对很多人来说,家仅仅意味着扔在某个黑漆漆的茅屋里的一团秸秆和草褥时,我们却在热烈地讨论学生在家学习的问题。

  • 看到这些街道上深坑遍布,门阶破旧不堪,我们几乎可以判定,是一场巨大的洪灾,卷走了土石;但是看看四周剥落得光秃秃的房子,破损的墙壁,又让我们觉得应该是一场地震袭击了这个地区。接着,再凑近些,我们看到这个人口稠密的街区竟然没有一家商店。这个社区贫穷到了如此地步,甚至没法建起一个时兴的集市,那种生活必需品卖得非常便宜,人人都买得起的集市。这里唯一的商店就是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劣质酒馆,对所有过路人敞开着大门。我们看着这一切,领悟到令这些人痛苦的灾难,不是自然灾变,而是贫困——贫困,以及它的同胞兄弟,恶习。

  • 但究竟什么才是仁慈?仁慈不止是表达悲痛;它是将怜悯转化为行动。

  • 家长们将会获得一种即便上层社会中也少有的见解:那就是,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配得上拥有一个有教养的儿子这种理念。

  • 大伙儿都会从服务人员、护理员和教师的服务中受益——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

  • “儿童之家”的公告一出,的确引来了许多生活水平更高的阶层雪片般的来信,要求将这项有益的改革扩展到他们的居住区。

  • 在这里,居民可以阅读书报,听到简单又实用的讲座。

  • 她渴望被爱,不是爱她提供的舒适与安宁,而是爱她这个人。她渴望自由的爱情,而不是被差遣使唤。自私的自我满足并不是人类之爱的终极目标,真正的爱是自由意志的交互与升华,它是神圣的,人类在真爱蕴含的美丽与光芒下,得以繁衍并生生不息。

  • “儿童之家”应配备一名指导老师、一位医生和一位保育员。

  • “儿童之家”的课程和作息时间由指导老师确定。

  • 所有住户的3~7岁的孩子都可以进入“儿童之家”。

  • 观察法建立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基础之上——学生自然表现的自由。

  • 所有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可以归结为一个:即观察研究对象,并加以仔细记录。

  • 我知道那些习惯了用旧式方法维持纪律的人头脑中将会闪现的第一个反对理由便是,学校的孩子们将会四处跑动,会掀翻小桌椅,发出噪音,造成混乱。这是长期以来成人头脑存有的对幼儿的偏见,毫无依据。

  • 活动的桌椅让孩子有机会纠正自己的动作,纠正之后他也就从中获得了自己力量的切实证明:小桌椅仍然是牢固的,静静地回归了原位。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孩子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动作。

  • 他在这里获得的行动能力将会终身受益。当他还是个小孩子时,就能够恰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是完全自主的。

  • 我们必须将下一代培养成强大的人,这就意味着,他们得是独立、自由的。

  • 纪律必须通过自由得来。这个伟大的原则,却是公立学校教学法的奉行者难以理解的。如何在一班自由的儿童中训练纪律呢?当然,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纪律,跟通常以为的纪律,概念大不相同。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纪律,本身就必然是活跃、有效的。我们并不认为儿童只有在管束得像个哑巴一样安静、像瘫痪了一样不能动时,才算是守纪律。那是个被消灭了主体性的个体,而不是守纪律的个体

  • 当个体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又能在必要时遵循某些生活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时,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所称的守纪律的个体。这个“有效纪律”的概念,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应用。但是它定然包括一个跟旧式的绝对的、未经论证的被逼迫下的“不许动”大不相同的伟大的教育原理。

  • 儿童的自由应当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限;自由的形式,则应表现为我们普遍认为的良好教养。所以,我们必须制止儿童打扰、冒犯其他人,或是表现出粗鲁、缺乏教养的行为。

  • 我们无法预知在儿童刚开始表现出主动性时,阻碍他们的自发行为的后果:我们也许就是在扼杀生命本身。在这个稚嫩的年纪,人性彰显在这些智慧的火花中,就像太阳在拂晓时升起,花儿绽放第一片花瓣一样。我们必须虔诚、恭敬地尊重个性的最初显现。只有能促进生命完全绽放的教育行为,才是有效的。

  • 刚到“儿童之家”的时候,她没法建立秩序,维持安静,她审视着自己的尴尬处境,好像在请求公众原谅她,呼吁那些在场的人证明她的无辜。我们一再地告诉她,最初的混乱是必然的,但这只是白费唇舌。最后,当我们强制她只能观察而不作为时,她问自己是不是该辞职,既然她不再是“教师”

  • 但是当她开始明白自己的职责是识别哪些行为是需要干预的,哪些行为是只需观察的时候,作为旧式学校来的教师,她产生了强烈的无力感,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无法胜任新任务。事实上,未经培训的教师,会发现自己长时间处于尴尬、无力的位置;反之,教师的实验心理学知识与实践越丰富,生命绽放的奇迹就会到来得越快,她的兴趣也在其中起着作用。

  • 这位“叔叔”孩提时顽劣调皮,把整个小镇闹翻了天,家人无奈把他被送到一所学校接受管制。在这里,他被人叫作“福福(Fufu)”。当他走近可爱的小福费塔(Fufetta),了解到她饿了,却没有午餐时,他生平第一次有了助人的念头,心灵也第一次受到触动。

  • 福福,别哭。”她温和地对他说,几乎是乞求他。可能就是她一直对着喜爱的布娃娃说话的口吻,她的小脸那么慈爱又热心,她的举止温和而又庄严

  • 她用处理打架的孩子那样轻率的暴虐行为,赶走了一个叛逆的心灵的第一次温柔的感动。

  • 看到玩具本身可能对他毫无益处,但巧妙的努力却能促进他内在力量的成长。在这件事情中,教师妨碍了儿童的自我教育,却没有给他任何有益的补偿。小家伙原本即将体验到胜利者的感觉,接着就发现自己被两只禁锢的手臂擒住,如此无力。

  • 当教师对我的观察法感到厌倦时,开始任由儿童随心所欲地活动。我看到孩子们把脚抬到课桌上,或是用手指挖鼻孔,却没有人加以干预、纠正。我看到有人推搡同伴,还见到有些人脸上暴力的表情,而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一丁点儿。接着我不得不出面干预,表现出绝对的严厉,所有不能做的事,我们必须阻止,逐步消除,以便儿童能够清楚地明辨是非善恶。

  • 要学会主动地遵守纪律,孩子们必须习得第一个概念就是好坏之别;指导老师的任务就在于确保孩子不会混淆好与静止不动、坏与活跃的区别,这是旧式纪律中常常混淆的概念。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主动、有效、有益的纪律,而不是静止、被动、服从的纪律。

  • 所有的孩子都在教室里四处走动着,有效、机灵、自主地忙碌着,却未发生任何粗鲁、无礼的行为,这在我看来就是一间真正有着良好纪律的教室。

  • 并让他们理解这种观念:这样安排看起来很好,有秩序是好事,教室这样布置既有益又令人满意。

  • 要让他们理解这个概念,不用强制他们一门心思放到训练上,而是让他们理解集体秩序的原则——这一点最为重要。

  • 新生的幼儿具有独特的无助特征,同时因其作为社会人,要接受某些约束,从而也限制了他们的活动。

  • 我们还没有透彻理解“自由”的最高理念,乃是缘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形式仍然具有奴役性质这个现实。

  • 瘫痪的人不能脱鞋子是因为疾病,王子不敢脱鞋子则是因为社会礼教,但事实上二者都退化成了依赖者。

  • 任何接受奴役理念、相信受人服侍高人一等的国度,都认定奴性是一种本能。我们确实都太容易卑躬屈膝,还要贴上殷勤、礼貌、仁爱之类的溢美之词。

  • 实际上,受人服侍的人是缺乏独立性的。这个理念将会成为未来人类尊严的基础:“我不希望受人服侍,因为我不是无能之辈。”也只有获得了这个理念,人类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

  • 我们应当帮助儿童,让他们有可能自己达成目标、实现愿望,从而获得满足。这一切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

  • 我们倾向于认为儿童就像木偶,我们把他们当作玩具一样给他们梳洗、喂食。我们没有停下来想过,孩子不做事,就会不知道如何做事。

  • 一个人不去动脑思考,只会使唤别人,就会变得愚笨而迟钝。

  • 专横与无能如孪生兄弟,两种习惯一同滋长。

  • 有一个聪明伶俐、操作熟练的工人,他不仅能迅速、高效地完成工作,还能给车间提出建议,这源自他控制和指导工作环境中总体活动的能力。他是这个环境的主人,得以微笑着面对着他人的恼怒。他那卓越的自控能力来源于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清醒认识。然而,得知这个能干的工人,回到家里会因为汤不合口味或者没有按时开饭,就责骂妻子时,我们也丝毫不必惊讶。在家里,他不再是那个能干的人,这里能干的人是他的妻子,伺候他,给他做饭菜。当他能够通过高效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时,他是个平和、快乐的男人;但在被人伺候时,却变得专横跋扈。

  • 我们必须把下一代培养成强大的一代,这就意味着,他们得是独立、自由的

  • 一旦我们接受和建立了上述原则,就会自然而然地废除奖励和惩罚制度。通过自由建立起纪律的人,将会开始渴求唯一的真正奖励,那是永远不会贬低他或令他失望的奖励——经由活动激发他的内在生命,从中滋生出的力量和自由。

  • 虽然没人告诉过他,但这个小家伙已经知道,他是班里最优秀、最强壮的人之一,他不想被这个奖品冒犯尊严。因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尊严,他就借助男子汉的优越性来提要求。

  • 至于惩罚,我们已经多次遇到过不顾我们的惩罚去打扰别人的儿童。我们立刻把这些儿童交给医生检查。如果证明那是个正常孩童,我们就让他坐到教室的角落里去,用这种办法来孤立他。让他坐在一个舒适的扶手椅上,这样他可以看到正在工作的同伴;同时给他最喜欢的游戏和玩具。这种孤立几乎总会奏效,能让儿童安静下来。他从座位上能看到所有的同伴,他们工作的样子就是最好的直观教学,胜过教师的任何说教。逐渐地,他会发觉作为眼前忙碌工作的同伴中的一员,有多好,他会真心希望回到其中,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这样,我们便能引导原先违反纪律的所有儿童,重新遵守纪律。要给被孤立的儿童以特殊照顾,就跟他们生病了一样。我自己呢,进教室的时候,首先径直走到他跟前,摸摸他,就像他还很小似的。然后,我就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人,关注他们的工作,当他们是小大人一样,问有关他们工作的问题。我不知道在这些我们认为有必要管束的孩子心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当然这种转变总是彻底而持久的。

  • 儿童的生命再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孩子的生活。儿童的生命存在于真实而唯一的生物形态中:活生生的个体。至于对单个个体的逐一观察,教育必须从中加以指导。我们所说的教育,应当解释为给儿童提供生命正常发展的积极帮助。

  • 青春期不会因为儿童大笑、跳舞、做体操或是营养充足就到来;而是因为到了特定的生理阶段而到来。

  • 集体课并不重要,我们实际上几乎已经废除了集体课。 个别授课的特点是简明、朴实、客观。 人类内心必然包含着激情,这种激情推动着人类思想不断进步,使得延续上百年的各种奴役日渐弱化

  • 要掌握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应用,教师至少必须参加“儿童之家”的培训班。该培训最难的地方在于训练纪律的方法。

  • 但丁的话便是给教师的金玉良言:“要言不烦。”我们越是细心地省去无用的字词,课就会上得愈加完美。

  • 教师应当去个性化。唯独突出希望引起孩子注意的物品。无论是对物品本身,还是对其用途的解释,教师授课都必须简明而朴素。

  • 旧式方法培养出来的教师更是如此,他们学会的是不停絮叨,用废话,而且通常是假话淹没孩子。

  • “孩子们,你们能不能猜出我手里有什么东西?”她知道孩子们猜不出,因此这是通过谎言吸引他们的注意。

  • 这种选择工作对于尚且无法理解长篇大论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 老师想开玩笑,而且她很笨,因为她被噪声打断就忘了要说的话,因为她错把曼陀林当作婴儿。最确定的是,通过这堂课,留在孩子心里的,是教师自身的形象,而不是课上所教的内容。

  • 那不是同样的内容。这是几何分析和算术。不会数到4,也能理解四边形概念,因此,不用会数边和角的数目。边和角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抽象概念,不存在独立的边状或角状的木块。教师的详细解释,不仅让孩子困惑不解,而且超越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差别,混淆了物体的形状与数学概念之间的不同。

  • 设计师给你展示一座圆顶建筑,这个形状吸引了你。设计师按照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展示他的作品:一是用优美的线条、和谐的比例吸引你的注意。你可能会走进建筑物,爬到阁楼顶上,以便能欣赏各个部分的相关比例,这样,你对屋顶的整体印象是建立在对各部分整体认知基础上的。二是让你数窗户的数目,看檐口的宽窄,而且给你一个展示建筑构造的设计模型,跟你解释静止的法则,写出计算这类法则必需的代数公式。第一种方法,你将能够在头脑里留下圆屋顶的形象;第二种情况,你什么也理解不了,得到的印象是,设计师在跟自己的同行——工程师讲话,而不是在向想了解周围美好事物的旅行者做展示

  • 如果我们不跟孩子说“这是正方形”,而是简单地让他触摸轮廓,建立起实体形状概念,却不对轮廓做几何分析,也会出现类似的结果。

  • 我们确实应当明白,如果凭空教孩子们几何形状,同时给出数学概念,那是在揠苗助长,但我们却不肯相信孩子幼稚到无法理解简单的形状;相反,要孩子看正方形窗户或桌子毫不费力,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见到过各种形状。

  • 就好比,我们正漫不经心地看着湖边,一个艺术家突然对我们说:“在崖壁的阴影之下,岸边的曲线多么美丽啊!”他的话,让我们一下子意识到,观察的风景,印在我们脑海里,就像突然被一束阳光照亮了,我们体验到了之前没有完全感受到的印象具体化的喜悦。

  • 突然间,遥远的钟声唤醒了他,清醒后他更强烈地感受到平静和美丽,而之前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而已。

  • 激励生命,任其自由发展、绽放,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即在于此。

  • 完美的集体主义不是单纯靠呆板的组织得来的物化的、野蛮的团结。

  •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希望通过强制,通过强加的外部规定来控制孩子,而不是征服孩子的心灵,以便作为人类灵魂来引导。

  • 他们的温柔如此纯粹,如此甜美,我们从中意识到人类幼儿期仍受到各种形式的束缚、种种不公正的压迫;孩子对知识的热爱胜过其他一切,这让我们想到一条真理:人类内心必然包含着激情,这种激情推动着人类思想不断进步,使得延续上百年的各种奴役日渐弱化。

  • 唤醒学生

  • “儿童之家”冬季作息时间表 (上午9点开门—下午4点放学)

  • 我觉得把这样的午睡放在户外会更好。

  • 因为指导老师能让孩子选择适合而愉快的话题。这样我们就教会了孩子谈论令人感兴趣的事情: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公共事件,或者是发生在各自家里的事情,也许是孩子自己身上发生的——比如洗礼、生日聚会,任何一个可以作为偶尔谈论的话题的事件。这类话题将会鼓励孩子描述自己

  • 小孩子的日常饮食必须富含脂肪和糖类:前者是为储存能量,后者是有机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刺激物。

  • 2~3岁的儿童,日常饮食的蛋白质主要应当来自牛奶和鸡蛋,建议2岁之后可以喝肉汤。3岁半之后可以吃肉;或者,如果条件不太好,可以吃蔬菜。也建议给儿童吃水果

  • 强烈推荐给儿童一道很简单的汤,就是将面包在盐水或肉汤中煮开,多加油调味。这是穷人家孩子的一道极富营养的经典羹汤。

  • 是烤干的黄油小面包块做成的汤,小面包块浸泡在富含黄油的肉汤中。面包屑汤也属于这一类。

  • 甜牛奶也可以代替肉汤,来用作蔬菜浓汤的底料。

  • 最适合孩子的肉食是白肉,即,首先是鸡肉,其次是牛肉,以及少量的鱼肉(鳎鱼、梭鱼、鳕鱼)。

  • 岁之后,牛肉片也可以添加到儿童的日常饮食中,但不能吃油腻的肥肉,比如猪肉、肥鸡肉、鳝鱼、金枪鱼等,儿童绝对不能吃的还有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牡蛎、龙虾)。

  • 日常饮食的三大组成部分是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 加入大量黄油制成的土豆泥,对儿童来说是非常好的营养补充物。

  • 桃子、杏、葡萄、葡萄干、橙子和柑橘,可以直接给儿童吃。其他水果,比如梨、苹果、李子,应当煮熟或拌糖后再吃。

  • 水果的烹饪制作包括两个步骤:水煮和拌糖。

  • (11)调味品。孩子日常饮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味品必须有严格的限制。正如我已经提到的,糖、某些油、食用盐(氯化钠)就是最主要的调味品。 还可以添加有机酸(醋酸、柠檬酸)、醋和柠檬汁。柠檬汁用于做鱼、肉丸和菠菜都很好。 带香味的蔬菜也是适合孩子的调味品,比如大蒜和芸香,既能消灭肺部和肠道病菌,还有直接的驱肠虫功效。

  • 但香料则应当绝对禁用,比如辣椒、肉豆蔻、肉桂、丁香、芥末等

  • 酒精是危害身体发育的致命毒药。

  • 母亲们必须知晓并遵守一条原则:儿童必须遵守严格的进餐时间,以确保他们消化良好,身体健康。民

  • 或是加牛奶的米汤、黄油面包和煮水果等。

  • 公立学校习惯于将体操当作一种集体的强身健体训练,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服从具体的运动指令。这种体操以强制为指导精神,这样的练习会压抑儿童的自发行为,代之以强制动作。我不知道选择这些强制动作的心理学依据何在。

  • 儿童喜欢仰面朝天向空中踢腿,这是跟他们的身体比例有关的一种生理需求的表达。婴儿喜欢四肢并用来爬行,是因为他们就像四足动物一样,下肢相对身体而言太短了。

  • 我们阻止儿童趴在地上、伸展四肢,强迫他们用成人的姿势和步调走路;我们给自己找借口说不希望他们变得反复无常,并以为他们能随心所欲!这确实是个致命的错误,造成了小孩子中普遍的罗圈腿。

  • 可以在树林中间玩躲猫猫的游戏,以及很多简单的捉人游戏

  • 一旦知道了怎么做,他们就会开始想要把这种能力付诸实践,很快就会为自己的胜任能力感到自豪,很高兴自己有能力从他人的手中争取到身体的自由,这很快会引导他们变得虚心和主动——在今天剥夺了实际生活教育的儿童中,这两种品质发展得太迟缓了。

  • 儿童的发展遵循人类发展的自然方式。

  • 他身体上的累累伤痕,记录了他跟野兽搏斗、从悬崖跌落的悲惨经历。

  • 他一开始就相信野人表现出来的低劣特征,不是因为器官的退化,而是因为缺乏教育。他是爱尔维修①原则的信奉者:“不从事人的工作,人就不成其为人。”即,他相信教育是万能的,并且反对卢梭在法国大革命前宣扬的教育原则:“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即,教育有害,糟蹋了人。

  • 在被遗弃的可怕生活中,孩子找到了幸福。可以说,他自己沉浸、融入大自然中,且满心欢喜——雨、雪、暴风雨,辽阔的四野,都成了他的乐趣之源、他的伙伴、他的挚爱

  • 如果这时风暴突然来袭,或是躲在云层背后的太阳倏地露出脸儿来,明晃晃地照耀着四周,他会猛然地迸发出一阵开怀大笑

  • 一天早上,他还在睡梦中时下了大雪,他欢快地喊叫着醒来,跳下床,跑到窗边,马上又跑到门口,急躁地来回跑动,然后光着身子就跑进了花园。然后,发出最刺耳的尖叫,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他在雪地里奔跑、打滚,满满地抓起一把雪花,无比贪婪地吞了下去

  •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情况下,他也会用无声的哀思和忧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当严酷的天气把所有人都赶出花园的时候,阿维龙野人却还是会去那里。他会绕着花园走上好几圈,最后在喷泉边上坐下来。

  • 若是月圆之时,一束轻柔的月光洒进他的房间,他几乎总会醒来,靠在窗边。他会整夜待在那儿,站立着,一动不动地,头向前倾,眼睛紧盯着月光笼罩下的郊野,出神地沉浸在沉思中。只有偶尔的一声叹息才会打破这长长的静默和沉寂,随后又化成一声哀怨的悲叹。

  • 渐进、温和地引导野人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初期由教师来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用新生活来逐渐吸引他,赢得孩子的喜欢,而不是粗暴地强加于他,那会让孩子感到新生活是一种负担和折磨。这正如以前的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一样,可以推广并应用于儿童教育。

  • 我相信还没有过这样真切而有说服力地记录下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对比的文本,如此生动地表明,社会是由克制与约束构成的。先允许他奔跑,再变成行走;先是大喊大叫,再降低音量,变为日常的讲话声。

  • 文明生活是通过“去自然生活”实现的,此言不虚。就好比从大地的包围中抢回一个人,又好像从母亲的怀抱中夺取一个婴儿,但这其实也是一种新生。

  • 凝视布满繁星的无边夜空

  •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快乐,并且在共同生活中注入了生气勃勃的人类之爱。但无论如何,他仍然属于大自然,尤其当他还是孩童的时候,必须从大自然中吸取身体发展与精神成长所必需的力量。

  • 为了缓和这种教育的转变,有必要将大部分教育工作回归自然本身,就像不能突然粗暴地把儿童从母亲身边抓走,送到学校去一样。

  • 为了儿童保健的需要,应当多增加这种教育:允许孩子在户外、公园里玩耍,长时间地待在海边,半裸着,多晒太阳。要让儿童精力充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沉浸在大自然中。

  • 要给儿童穿舒适的短衣、凉鞋,手脚露在外面,把他们从沉重的文明枷锁中解放出来。

  • 儿童之家教育的一条明显的原则就是,为了获得文明所带来的更大快乐,我们应当牺牲必要的天赋自由,但不需做出任何无用的牺牲。

  • 为了身体成长的需要,有必要让儿童暴露在生机勃勃的自然力量面前;让儿童的心灵与创造力相接触,以便他们可以直接从活生生的大自然的教育力量中为自己储存财富,这对他们的精神生活来说也是必要的。达到这个目标的途径,便是让儿童从事农业劳作,引导他们种植植物、养育动物,领会大自然的智慧意图。

  • 引导儿童观察生命现象。就像教师观察儿童一样,儿童也站在尊重动植物的立场来观察它们。逐渐地,随着兴趣的增长、观察的增多,他们对动植物生长的关切也在增加。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还将自然而然地理解母亲和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 将会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劝

  • 这是依赖于他们的照料而存活的生命发出的渴求的哀鸣。在孩子和他们养育的小生命之间,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应,这种感应将会引导儿童自觉完成某些确定的行为,即引导儿童自我教育,无须教师的干预。

  • 孩子获得的回报也存在于他们与自然之间:在长时间的耐心照料、端来食物和稻草喂养孵蛋的鸽子之后,终于有一天,小鸽子出生了!看着很多小鸡从昨天还在一动不动地孵卵的母鸡身后慢慢探出头来了!笼子里还有一对大兔子,孩子好些次热心地把妈妈厨房里剩下的绿叶菜端给它们吃,有一天,竟然看到几个稚嫩的小兔子从笼子里钻了出来!

  • 很多次,当孩子们安静地工作,每个人都在做着喜欢的工作时,会有一两个或两三个孩子,安静地站起来,出去看看动物是否需要照料

  • 我收到米兰的教师写来的一封信,她满怀激动地跟我讲了一个着实是天大的好消息:一只小鸽子破壳而出了。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个盛大的节日。他们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这些小鸽子的父母,任何奉承他们的虚荣心的虚假奖励,都不可能激发如此美好的真情实感

  • 当孩子们把种子播进地里,等着它开花结果。他们见到刚刚萌芽尚未成形的幼苗,一直等到它长大,开出花、结成果。他们见到植物发芽有早有晚,落叶植物生长迅速,果树则长得慢一些,从而最终获得了心理的平和与安宁,如农夫般吸收了智慧的胚芽,却仍然保持着天真淳朴的本性。

  • 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大自然中充满了创造的奇迹——创造带来的慷慨回报,是无法用人为地促进生命成长的劳动量的多寡来衡量的

  • 不会感到已经与自然隔绝的成人经验中对某些动物的恐惧。这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生物的信任感,甚至是热爱,以及跟宇宙的融合。

  • 栽培活生生的植物,最能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感情。因为植物的自然成长,给人的回报远远大于人们的付出,它们展示出无限的美丽与无穷的变化。儿童种植鸢尾花、紫罗兰、玫瑰或风信子,在土壤中播下种子或埋下根茎,或是种下果树之后,只要定时浇水,届时盛开的花朵和成熟的果实就是大自然回馈他们的慷慨礼物。他们只付出小小的努力,便能获得丰硕的回报,仿佛大自然正在用它的礼物来回报种植者的期盼与厚爱,而不是根据其体力劳动来等价交换。

  • 农业让人类从自然采集过渡到人工种植:当人类发现了增加土地产量的秘密时,便获得了文明社会的回报。

  • 注定要成为文明人的儿童,必须穿越同样的路径。

  • 我们把凹地分成了许多块,每个孩子负责一小块。

  • 心灵手巧

  • 考虑到我建议的自由体制,我不喜欢让儿童仿制任何东西,因此,我给他们泥土,听凭他们自己塑造

  • 兰多内教授正确地指出,吉奥芬尼?金泰尔青年人社团不能建立在枯燥的公民准则的理论说教或是儿童的道德宣誓的基础上,而必须从艺术教育开始,引导青年理解、热爱,进而尊重尤其是纪念碑和历史建筑这样的事物。

  • 孩子们既从真实的手工和艺术劳作中得到了有益的练习,又学会了欣赏周围的物体和建筑。

  • 看到亲手建造的小房子拔地而起,旁边正在茁壮成长的,则是自己亲手栽培的植物,这会令他们快乐无比。这样,人类主要的原始劳动就浓缩在了童年生活中,即人类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时,向土壤寻求果实,建造自己的庇护所,制造陶罐来烹煮肥沃的土地上盛产的食物。

  • 我采用的方法是,用教具做教育实验,等待儿童的自然反应。这种方法在各方面都跟实验心理学很相似。

  • 一个工具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功能,就不能让孩子感到厌倦,而是必须足以吸引他们

  • 一套摆好的几何体装置。一块木板底座上有十个圆孔,每个孔里放着相应的小圆柱体,每个圆柱体直径递减约2毫米。游戏要求把圆柱体取出来,放到桌上,打乱顺序,再把它们逐个放回原处。游戏的目的在于训练眼睛区分不同的大小尺寸。

  • 在所有的教具中,这是两岁半和三岁的儿童最喜欢的游戏。

  • 正常儿童会自然而然地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他们会把干扰他们或是想要帮他们的人推开,想要独自面对这个难题

  • 我们已经注意到,两三岁的小家伙对摆放小物件最乐意了

  • 正常儿童会聚精会神地观察圆孔大小与他们要放进去的圆柱体大小之间的关系,从那些小脸上专注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游戏多么感兴趣。

  • 的确,教具的教育意义就体现在这些错误之中。当一个孩子能相当确定地把每个圆柱体放进适合的圆孔中时,他就已经胜任了这个练习,这个教具对他而言就没有作用了。

  • 相反,这里是儿童在工作,自我纠正、自我教育在起作用,教师不能有哪怕最轻微的干扰。没有哪一位教师能直接教会儿童动作敏捷,他们只能通过体育锻炼自己习得。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我完善,是必要之举。感官教育,也是如此。

  • 可以说,所有的教育均是如此: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不是因为他有过什么样的老师,而是因为他自己做了什么。

  • 要让旧式学校的老师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的困难之一,就是阻止他们干预儿童,特别是当幼儿在错误面前感到困惑,双眉紧蹙、双唇紧咬,反复尝试自我纠正时。当旧式教师看到这种现象,就会充满同情与渴望,几乎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要去帮助孩子。当我们阻止这种干预时,他们对这些幼小学生的怜悯之辞会脱口而出,但孩子的小脸蛋很快就会舒展开来,展露出战胜困难的喜悦。

  • 比起教师来,她更应成为一个心理学家。这也表明了科学培训对教师工作的重要性。

  • 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法时,教师教得少,观察得多。她的首要职责就是指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成长。由于这个原因,我常把“教师”的称呼改为“指导老师”,这在前文也提过。

  • 采用蒙台梭利教育法时,教师教得少,观察得多。她的首要职责就是指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成长。由于这个原因,我常把“教师”的称呼改为“指导老师”,这在前文也提过。 起初,这个名称引发了很多人的嘲笑,人人都问:教师要去指导谁?她既没有助手,又必须给孩子自由。但是她的指导,其意义远比通常理解的指导更加深远和重要,因为她们指导的是生命和心灵。

  • 人人都问:教师要去指导谁?她既没有助手,又必须给孩子自由。但是她的指导,其意义远比通常理解的指导更加深远和重要,因为她们指导的是生命和心灵。

  • 如果你让“儿童之家”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6岁或7岁)来做这类测试,无疑我的学生会先完成任务,而且不会出错。色彩感觉等方面的测试,也是如此。

  • 我简要地总结一下:我们的教具为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可以开展系统的感官教育。这类教育依赖的并不是教师的能力,而是系统的教具。这些教育首先要能吸引儿童的自发注意

  • 钢琴家必须自己练习,引导他坚持练习的天生倾向越强烈,他就会越成功。然而,如果没有大师的指导,仅靠练习是无法让学生成长为真正的钢琴家的。

  • “儿童之家”的指导老师,必须对她工作中的两个要素拥有清晰的理念:对儿童的指导,以及儿童的自我练习。

  • 教育者的个人艺术就存在于干预的时机和方法之中。

  • 此时,这个孩子就有了很强的辨别能力和惊人的色彩记忆能力

  • 他特别喜欢色彩练习。但是当我问及白线轴的颜色名称时,他犹豫了好长时间,才不太肯定地回答:“白色。”

  • 依据塞根的原则,我发现对正常儿童极其适用的将语言与感知觉教育相结合的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感官知觉(sensory perception)与颜色名称相结合。 例如,我们给儿童两种颜色,红色和蓝色。给出红色时,只说:“这是红色。”给出蓝色时,则说:“这是蓝色。”然后,我们把线轴放在桌上,就在孩子的眼皮底下。 第二阶段,根据颜色名称识别物品。我们对儿童说:“给我红色。”再说:“给我蓝色。” 第三阶段,记住相应物品的颜色名称。我们拿出一个物品,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他应当回答:“红色。”(或其他颜色)

  • 她高兴地盯着我看了很久,然后开始上蹦下跳。我看到了她的喜悦,笑着对她说:“你认识这些颜色吗?”她仍然蹦蹦跳跳着回答道:“认识!认识!”她仍高兴得没完,围着我手舞足蹈,兴奋地等着我问她同样的问题,那样她就可以同样热情地回答:“认识!认识!

  • 感官教育技巧的另一个要点就是,尽可能做到感官分离。例如,在一个静悄悄而且黑漆漆的房间里进行听觉练习,会更有成效。

  • 给正常儿童蒙上眼睛,能极大地增加他们的兴趣,既不会让练习演变为吵闹打趣,又不会让孩子的注意力被绑带吸引去,而是更多地集中到需要关注的感官刺激上来

  • 蒙眼睛增加了趣味性,他们会为能够猜对而感到自豪。

  • 我们的确谈到了教育中可以采用游戏,但必须清楚,我们所指的“游戏”是带有明确目标的自由活动,而不是分散注意力的混乱的吵嚷。

  • 我想要用自己的态度吓吓他,瞥他一眼是达不到效果的。我带了个手鼓,无论何时他出现错误,我就轻轻敲一下。但是他把这种纠正误认为是闹着玩的,笑得比任何时候都大声。这时,我感到必须进行更严厉的纠正。我看到他理解了,痛苦和快乐夹杂在一起,他那黯淡下来的脸色表明,他受到的伤害比挨打更严重。眼泪从绷带底下淌了出来,他强烈地要求解下绷带。但不知是因为窘迫、害怕还是内心的不安,解下绷带时,他仍紧闭着双眼。看到他脸上阴郁的表情,我也笑不出来,那闭着的眼睑下仍不时掉下一滴眼泪呢!这个时刻,跟其他很多时刻一样,我准备放弃我的任务,感到倾注的时间全都白费了,我多么后悔认识这个男孩,我多么强烈地谴责人类无知而残忍的好奇心,为了取得科学进步而将他生生从原来的生活中剥离,至少那时他是纯真又快乐的!

  • 应当从少量对比强烈的刺激过渡到大量差异细微的渐变刺激

  • 我们采用的第一套教具是福禄贝尔的砖块和小方块

  • 我让其他孩子重复这项练习,发现他们在感受轮廓之前就认出了物体,幼小的家伙尤其如此

  • 塔向顶端不断递减的规律,控制着错误的发生。

  • 多次尝试之后,我不再将平面几何嵌板作为色彩教学的辅助物,因为这种教具不能控制错误,孩子的任务只是把面前的图形填满了事。

  • 在各种感觉记忆中,肌肉感觉是儿童最早具备的能力。确实,很多不能用眼睛辨认图形的儿童,却能够通过触摸认出它来,即通过轮廓推测出图形。

  • 在这类练习中,错误控制是绝对的,因为嵌板是不变的,只有跟它形状吻合的图形才能放进去。这使得儿童可以通过自己工作,在形状的视觉感知中完成真正的感官自我教育

  • 在一所“儿童之家”中,我见到下列游戏很受欢迎,并且迅速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幼儿的语言教育必须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类练习的另一个目标就是用噪音锻炼孩子的耳朵,以便他能够让自己习惯于区分每一种轻微的噪音,并将其与声音相比较,开始讨厌刺耳、混乱的噪音。这类感官教育的一个价值在于,它既能锻炼审美品位,又是实际纪律训练的好办法。我们都知道幼儿大喊大叫、打翻东西的噪音会扰乱教室的秩序。

  • 一个孩子一次只能够使用一种乐器发出渐变的声音。换言之,对于辨别声音来说,绝对的安静是必要的。

  • 辨别声音,我们采用皮佐利的系列口哨。

  • 孩子们,狂喜,似乎坐在空无一人、绝对安静的房间里。接着我低声说:“让我们闭上眼睛吧。”重复这项练习,让孩子习惯于不动,绝对静止,当其中一人打乱时,只需要一个音节,一个手势,就能叫他立刻恢复完美的秩序。

  • 相信采用伊塔1805年所用的原始方法,能够获得最好的结果。

  • 一个有趣的说法是,两种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体系——恨(战争)和爱(信仰),采用了两种相反的乐器,鼓和铃。

  • 我相信在确保安静之后,摇响好听的铃声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平静而悦耳,亲切而嘹亮,将其振动传递到孩子的全身。除了听觉训练之外,我们还进行身心训练,通过这些精心选择的铃声,让平和的感觉渗透至躯体的每一根神经,我相信这些年轻的身体将会对粗鲁的噪音很敏感,孩子们将会厌恶,进而停止发出杂乱、难听的声音。

  • 通过这样,经受音乐教育训练的耳朵,将会无法忍受刺耳、不和谐的音调。

  • 音乐教育必须有条理地细心指导。总的说来,我

  • 总的说来,我们看到小孩子无视著名音乐家的演奏,犹如动物经过一般。他们察觉不出声音微妙的复杂性。街童们聚集在街头手风琴师周围喊叫着,似乎是高兴地在为发出的噪声,而不是声音喝彩。

  • 我相信拨弦乐器(比如一架高度简化的竖琴)最为实用。

  • 孩子需要每天都感受到目光和手势的魔力。

  • 无论比率如何,我都相信简单而原始的乐器最适合用来唤醒幼儿心灵的音乐。

  • 。她用钢琴做了很多尝试,观察学生为何对乐调不敏感,而只对节奏敏感。

  • 作为自由方法的虔诚追随者,她认为蹦跳不是错误的行为,故而从未纠正过他们。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设计了好几个静默练习,能显著地强化孩子的纪律意识,效果惊人。

  • 这个游戏给小家伙们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专注的小脸儿,耐心的一动不动,揭示了巨大的快乐享受。起初,当我还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时,想到过给那些叫到名字的人甜肉和小玩具,认定要劝说孩子做这项练习,这些奖励是必需的礼物。但很快我就发现那压根没必要。

  • 孩子们,在做了保持安静的必要努力之后,享受这种感觉,在平静中感到快乐。他们就好像船儿停泊在安静的港口,高兴地体验了新鲜事物,赢得了对自身的胜利

  • 那时,我了解到孩子的心灵有自己的奖励,及其特有的精神乐趣。在这个练习之后,在我看来孩子们离我更近了,当然他们变得更加乖巧、温和而亲切。的确,我们已经与外界隔离了,度过了好几分钟,我们之间的交流非常亲密:我想要呼唤他们;而他们在绝对的安静中听到了叫自己名字的声音,并高兴地圆满完成了任务

  • “我还听得到声响呢。但是她,这个小婴儿,跟我一起走,却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哦。她悄悄地就走出去了!”孩子们笑了。他们理解了我的话的真正意思,也明白我的戏谑。

  • 小家伙仿佛留下了她的奇妙魅力一般,弥漫在孩子们的心间。的确,自然界再没有比一个新生儿均匀的呼吸更美好的事物了。

  • 3~7岁的儿童正处于感官的形成阶段。

  • 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如果食物中掺杂的东西太多太杂,那我们的感官就会麻木(大部分人都存在这种现象)。假货工业是因大众感官教育的缺失而壮大的,因为任何形式的欺骗行为都是以受骗者的无知为基础的

  • 缺乏实践,智力是无用的

  • 感官教育对成人来说常常是十分困难的,正如当他想要成为画家时再训练他的手很困难一样。

  • 增加知觉,发展理解刺激间细微差异的能力,我们会增强感受能力,增加乐趣。

  • 如果我们要欣赏和谐,就必须拥有精细的感官。自然的和谐之美对于感觉粗糙的人形同虚设。世界对他们而言狭小而贫瘠。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存在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源泉,在这些美的享受面前,人类像动物一样毫无知觉地、麻木地从它们面前走过,唯一可以利用的只有粗劣的感觉,只能在粗劣的感觉中寻找快乐。

  • 巨大的快乐冲击只会逐渐让人产生恶习。因为太过强烈的刺激物感觉起来并无准备,人的反应逐渐变得迟钝,以致他们要求的刺激越来越强,却越来越粗鲁。

  • 程,改天再继续。的确,为何纠正他?如果孩

  • 如果孩子尚未成功地将名称与物体联系起来,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复感官刺激和名称;换句话说,重复该课。

  • 如果我们在纠正孩子的时候说:“不,你做错了。”全部词语,都是斥责,将会比其他东西(例如光滑或粗糙)对他们的打击更为强烈,将会留在孩子的脑海里,妨碍他们学习名称。

  • 在对待正常儿童时,我们必须等待这种对周围环境的自发调查,或者,正如我所称作的,这种探索精神的自然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在每一个新奇发现中都会体验到快乐。他们清楚尊严和满足感,这鼓励他们从环境中寻找新的感觉,让自己成为自发的观察者。

  • 我们的教育方法的最大胜利应当一直是:引导儿童自然发展

  • 一个小男孩,按照我们的一个画图练习,选择彩笔填涂勾画出轮廓的一棵树。树干的颜色用红蜡笔涂抹。老师想干预,说道:“你觉得这些树的树干是红色的吗?”我拦住了她,并允许孩子把树画成红色。该图画对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它表明孩子还没有成为周围环境的观察者。

  • 我们不能通过说“观察”来创造观察者,而是要给他们观察的能力和方法,

  • 我们可以把孩子比作钟表,可能说采用旧式方法,很像我们得让钟表的指针停下来,再用手指去拨动钟面上的指针。指针会不停地转动,只要我们的手指一直在用力拨动它。即便如此,那种教育只局限于教师对儿童所做的工作。相反,新方法可以比作上发条的过程,它让整个机制自己运转起来。

  • 该运转与机器直接相关,而与上发条的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孩子自发的心理发展无限地继续,这与孩子自身的心理潜力直接相关,而不是教师的工作。

  • 猎狗获得它的能力,不是从主人给它的教育中,而是从它的感官的特有敏锐中;一旦这个生理特性应用到合适的环境中,如狩猎练习,日益精细的感官洞察力就会给猎狗追赶的乐趣甚至激情。对钢琴家来说也是如此,随着乐感和手指灵活性的增强,他会越来越喜欢在乐器上弹奏出更美妙的曲子。他的乐感和手指灵活性会继续完善下去,直到钢琴家到达自己天赋的极限为止。一个物理学的学生可能懂得所有的谐音定律,这是他的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但他可能谱不出一首最简单的曲子

  • 我们在给儿童提供这类适合促进他们的感官发展的教学材料之后,必须等待观察能力的自然发展,这正是教育艺术的体现:

  • 教育者有必要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即最大可能限度地减少主动干预。

  • 她应当从对照鲜明的两种形状开始,比如正方形和圆形,并且应当按照通常的方法,采用塞根的三阶段法。我们不会教所有跟几何形状相关的名称,只教那些最熟悉的形状,比如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

  • 我觉得在这里应当说几句话来反驳这种偏见。观察一种几何形状,并不等于分析它,而图形分析才是几何教育的开始

  • 孩子会听到父母讲方桌、圆桌等,如果我们不施加比如教他们认识形状这样的帮助的话,这些常用的词语在孩子的脑子里和讲话中还会混淆很长一段时间。

  • 我们应当考虑这个事实,孩子很多次只能自己做出过分努力来理解成人的语言,及其周围事物的意义。适时而合理的指导能避免这样的过度努力,因此会缓解孩子的疲乏,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而不会厌倦

  • 这通常源自他们努力模仿周围人漫不经心的讲话,当老师清晰地念出关于该物体的词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避免了事倍功半

  • 他们是生命的旅客,观察旅程中的新事物,试着理解周围人讲的未知的语言。的确,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自发努力,以便理解和融入进来。给小孩子的指导,应当减少差劲的指导所导致的精力耗费。我们是这些旅客在刚进入人类思想的伟大世界时的引导者。我们应当确保,我们是有智慧和教养的指导者,不在徒劳的演说中失去自我,而是简单、明了地说明旅客展示自己兴趣所在的工作艺术,随后我们应当允许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观察生命中最重要、最美丽的东西,以便他们不会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用的事物上,而应当找到人生旅程中的快乐和满足。

  • 我已经提及这个偏见,用实体形式呈现几何形状比平面形式更合适

  • 。平面几何内置物教给他们的这些形状的知识将会给他们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外部世界,让孩子感到自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 “看哪,所有人类作品都是大量的几何形状。”的确,长方形、椭圆、三角形和半圆形,灰色的长方形表面以百种不同的方式打孔或装饰在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表面。林立的建筑中,这种单调看起来证实了人类智慧的局限性,而在毗邻的花园地面上,灌木丛和花儿雄辩地道出了自然界形态的无限多样性。

  • 玛格丽特大桥(Ponte Margherita)的右侧,是一座正在建造中的厂房,钢筋框架勾画出若干个矩形。“多么单调的工作啊!”这个男孩感叹道,暗指那些工人。然后,当我们靠近花园时,他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欣赏着从泥土里自由自在地蹦出来的绿草和花朵。“真美啊!”他说。而“美”这个词关乎他的心灵的内在觉醒。

  • 我给孩子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告诉他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自由画画的方法长期为实验心理学所采用。其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表明了他们的个体倾向。

  • 既然孩子画的是他们想画的,就给我们揭示了哪些是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物品。

  • 我们不用再为该如何教孩子写字而烦恼,因为只要孩子会画画,他就会懂得写字。

  • 构图要学习的第一个概念是平面,理解了平面,就能画图了。第二个概念是轨迹或轮廓

  • 所有的书写或绘画都不过是多个方向的线条的集合体。

  • 我的大多数学生在试图画出一条方向确定的直线之前,在很长时间里甚至不能模仿我的手在纸上的动作。

  • 最简单的线条还是竖线,

  • 第一条几何准则便是:两点之间只能画直线连接

  • 我在黑板上选定了上下两点,用竖线连接起来。学生们试图用同样的办法连接纸上的两个圆点,但是他们中有人画的直线伸到了圆点的右边

  • 这样孩子就学会了不用实物辅助,也无须参照点,便能画出一条竖线。

  • 塞根意识到三角形才是最容易画的图形。

  • 让我们先观察一些常人,他们傲慢地自认为博学而轻视简单的事物。让我们再研究一下那些被我们看作天才的人清晰的思维吧。牛顿安静地坐在露天里,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观察到了,于是问:“为什么会这样?”所以,现象从不是无关紧要的,但只有天才才可以想到水果落地是与地球引力有关的。

  • 如果牛顿是老师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引导孩子在繁星密布的晚上仰望天空;但是一个博学的人会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先理解高深的微积分学,因为它是天文学的关键。可是,伽利略正是观察到一盏悬挂在高处的灯的摆动,才发现钟摆定律的。

  • 智者生活需要抛弃人头脑中的所有偏见,所以发现了新事物。就像在道德生活中,谦虚的心态和物质的贫乏会引领我们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 如果我们研究发明发现的历史,会发现它们都是简单、普通的事,源于真实、客观的观察,以及逻辑思维。只是很少有人去做而已

  • 世界上大量的时间和智慧都被我们浪费掉了,因为错误看起来巨大无比,真理却如此渺小,毫不起眼。

  • 这与我们喜欢将事物复杂化的本能有关,这种本能使我们倾向于欣赏复杂的事物。塞根为了教孩子书写而去教几何。让孩子们学习抽象的几何,就只是为了画出一个打印体的D来。可最后,孩子们能够轻易忘记那些印刷字,学会手写体吗

  • 即使是现在,人们也普遍认为在孩子们学书写之前必须让他们学会画竖直的笔画。但是为了书写圆形的字母却要学习直线和锐角,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 书写有必要从画竖线开始吗?清晰、合乎逻辑地思考一会儿,就足以让我们回答,不是的。孩子费了太多力气来做这样的练习。最初的步骤应当是最容易的,相反,上下的笔画,是笔头运动中最困难的一种

  • 如果我们只有在学习了语法之后才能说话,那该多么悲哀呀!就跟要求我们在仰望苍穹中的繁星之前,必须学习微积分一样;也好比在教弱智儿书写之前,必须让他理解抽象的线条偏离和几何问题一般!

  • 书写的新时代,以人类学为基础的书写。

  • 在书写中我们做两种不同的动作,除了产生字体形状的动作之外,还有一种操作书写工具的动作

  • 我们想要旧东西,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新事物,我们总是在寻求衰退中的事物的华丽,却没有意识到日后将会成长起来的简朴的新理念的萌芽

  • 书写的发展不是逐渐的,而是爆发式的。

  • 当指导老师把字母给孩子看并让他们描摹时,三种感官都得到了发展:视觉、触觉和肌肉觉。

  • 儿童有时会通过触摸来辨认字母,而用眼睛看着却辨认不出来

  • 我已经提及不要揭示错误的必要性,在教学中当孩子没有回答正确时不要坚持下去。

  • 成人中存在的许多永久性缺陷,要归因于婴幼儿期语言发展阶段的功能性错误。如果我们花在纠正高年级孩子语音缺陷上的精力,能换成对小孩子的语言发展指导,那么结果会实用得多,也有价值得多

  • 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所有的先入之见,等待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 写字对他们来说只是先天赋予的众多礼物之一。

  • 他们相信,随着长高长壮,他们知道怎样写字的美好的那天会到来。的确,这就是事实。

  • 书写的发展不是逐渐的,而是爆发式的

  • 第一次写出某个词语的孩子满心激动和喜悦。的确,没有人能无视小家伙那喧闹的表现。他会叫每个人来看,如果有人没去,他会跑过去抓住衣服把他们拽过来。我们都必须过去,站在写出的词语周围,欣赏这个“奇迹”,混杂在这个幸运的作者欢快的喊叫声中,发出惊奇的感叹

  • 在第一个词之后,孩子们带着种种狂喜,继续到处写字。我见到孩子们一个个挤在黑板前面,一群小孩子站在地板上,后面一圈则是爬上椅子站着的小家伙,这样他们可以在高过前面一圈孩子头部的空处写字

  • 指导老师告诉我他们中有一个昨天上午11点就开始写字了,另一个是下午3点开始的。我们已经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象,沉默地意识到这是孩子发展的一种自然形态。

  • 为了进一步纠正自己的错误,大胆地尝试自己做得并不完美以及还不适合的事情,减轻了孩子对自己错误的精神敏感性。

  • 所有4岁的孩子都对写字极其感兴趣,我们的一些孩子在3岁半时就开始写字了。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临摹砂纸上的字母尤为热情。

  • 但我相信一学年足够教导一个文盲不仅学会写字,而且学会用书写语言来表达他自己的想法。

  • 知道如何写字的孩子,当面对一个必须读出来的词语时,会沉默很长时间,然后像写字那样缓慢地逐渐读出组合的声音。但是只有当语音语调都清楚地发出时,词语的感觉才会变得明显

  • 然后孩子看着这个词,就像是他们认识的一位朋友一样,

  • 我们的一个十分有趣的发现来自设计游戏的努力,孩子可能无须努力就学会阅读词语。我们摆出一张放有大量玩具的大桌子。每个玩具都有一张相应的卡片,上面写着玩具的名称。

  • 但令我吃惊的是,当孩子已经学会理解写字的卡片以后,便开始拒绝拿那些玩具!他们解释说,他们不想浪费时间玩耍,带着无法满足的渴望,想要一个接一个地抽出并念出那些卡片!

  • 我看着他们,试图理解他们心里的秘密,其中蕴含着我一直忽视了的伟大!当我站在这些渴盼的孩子中间进行调节时,发现他们热爱的是知识,而不是这个傻乎乎的游戏,这让我充满了好奇,并且想到人类灵魂的伟大!

  • “从开始以来,已经一个多小时了,他们还不厌倦呢!”我们做过把球、玩具带给孩子的实验,但没有成效;这些无益之物跟知识带来的喜悦相比毫无力量。

  • 旧式方法违背了孩子的意愿,破坏了他们的自发性。连旧式方法都不相信能让6岁的孩子学会书面语言,我们就更加不相信了!

  • 显然,看起来读那些书读得津津有味的孩子,对内容并不感兴趣,而是享受他们已经达到的机械能力

  • 对书的理解依靠的是逻辑语言,而不是语言机制。在孩子能理解并欣赏一本书之前,必须先懂得逻辑语言。在懂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文字和如何读懂含义之间,懂得一个词如何发音和如何讲话之间存在着同样的距离。因此,我停止了读书,耐心等待。

  • 机械准备也是一样,该现象得到合理的发展。符合逻辑的发音、清晰的语言,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引起了相应的书写语言的爆发。

  • 一点点地,他们发现了写字的用处——它能传递思想。无论何时我开始写字,他们都相当热心地摇晃着,渴望理解我的意思,而不用听我说出一个字。

  • 看似某种神奇的力量由我发出,引发了一种迄今为止不知名的活动。这种魔力便是文字语言,文明的最大成果。

  • 孩子对文字语言的重要性的理解多么深刻啊!当我一出去,他们就围在我身旁,带着感激与喜爱说道:“谢谢!谢谢!谢谢您上的课!”

  • 小学一年级将会完全被我们的幼儿教育所取代,因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已经涵盖了这些内容。

  • 完全受最高级的纪律条款的约束;通过自由成

  • 通过自由成熟起来,并且成为自己的主人

  • 由掌握了自发推理能力。 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我们应当找到一所配得上他们的小学,引

  • 对这样的孩子来说,我们应当找到一所配得上他们的小学,引导他们进一步沿着生活之路和文明之路前进,一所忠实于同样的教育原则的学校,尊重孩子的自由和他们的自发表现——应当形成这些小人儿的个性的原则。

  • 掌握图像语言是很困难的,因为符号给视觉留下的印象与用嘴巴读出符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虽然书面语言的习得过程如此痛苦,还伴随着这样的错误,我们却要求儿童立即将它用于社会交往。虽然它还不成熟和完善,但它还是能服务于语言的句法构造并在高级思维中枢里进行想象表达。

  • 口头语言的发展产生在2~7岁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自发地转向了外界物体,这是感知力形成的年纪,记忆力十分持久

  • 单独的母语容易发音,因为它是在儿童期习得的;成人要学一门新语言必定会带上外国人讲话的缺陷特征:只有7岁以下的孩子同时学习数门语言才能接收和产生所有的发音和语调的习惯特征。

  • 童年时期形成的缺陷,例如逻辑缺陷或因坏习惯而养成的缺陷,在成人后也将无法纠正。

  • 写字的动作也比说话所需要的动作简单得多,全都是由外部的大块肌肉完成的,

  • 经验表明,现实中孩子像认物体一样认出了文字符号,并不费力,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高兴。

  • 而正常情况下,听到声音刺激后往往是会自然引发模仿发声这一动作的

  • 一些发音缺陷跟话语中的元音以及辅音有关,因为孩子准确地模仿了不标准的发音。

  • 当3岁的孩子进入我们学校时,已经会数到2或3。因此,他们学习数数很容易,就是数物体的个数。

  • 没有比让孩子熟悉日常使用的硬币更加实用的教育方式了,也没有比找零更有用的练习了。它跟日常生活的联系如此紧密,使得所有孩子都高度感兴趣

  • 因为起初他们记不住数字,而是热衷于拿到最多的物件。一丝天生的占有欲,这在原始的、未受教育的人中很普遍。指导老师试图向孩子解释,把那么多东西搬回桌子上是没用的,游戏的意义在于准确地拿到跟要求的数字一样的物体个数。

  • 研究这些拿到0的孩子的表情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个体差异,结果几乎是每个人“个性”的揭示。有的保持冷淡,硬充好汉以掩饰失望的难过;另一些则通过下意识的动作表现出了内心的失望。还有一些对他们自己奇特的处境忍不住发笑,引来同伴的好奇。还有小不点们热切地关注着他们的同伴的每一个动作,几乎是有点嫉妒了,而其他人则表现出立即接受了现状的表情。当检查时问到:“你呢,你什么都没拿吗?”他们承认拿到0的表情,有趣程度一点儿也不逊色。“我拿到的是0。”“是0啊。”这些是常见的回答。但是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则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情绪。的确,似乎没有人对给出这个不寻常的解释感到高兴。多数人看起来要么不高兴,要么不过顺从而已。

  • 因此,我们给他们上课解释游戏的意义,说道:“要保守0这个秘密很难。轻轻地折上纸条,别让它滑落了。这是最困难的任务。”的确,过了一会儿,保持安静的困难吸引了孩子们,当他们打开写着0的纸条时,可以看到他们心甘情愿地保守这个秘密了。

  • 其中最有用的练习便是圆柱体游戏(带插件的嵌板)

  • 只有那些把种子播撒到儿童心田的实验者,才说得出从中得到的收获是多么巨大的

  • 工作的合理组织和孩子的自由代替了教师的批评和说教,这是间接的纪律培养方式。它以任务和自由为基础,包含着生命的理念。

  • 在这种对工作的高度关注之中,从未发生过为争抢物品而产生的争吵。如果一个人得到了特别好的东西,对他获得的资源,其他人是羡慕和快乐:没有人嫉妒他人的财富,一个人的胜利是所有人的快乐。这个儿童通常会发现跃跃欲试的模仿者。他们看起来都对自己能做的事情感到高兴和满意,而不会对他人的事情感到嫉妒。3岁的小家伙跟7岁的男孩相安无事地挨在一起,正像他对自己的身高感到满意,并不羡慕大男孩的高个子一样。一切都在平和安宁中发展着。

  • 还有他们在抱住老师的膝盖,把她拉得俯下身来亲吻她的脸庞时的热情,都表明了这些小小的心灵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 还记得4岁孩子通常的样子吗,哭喊不停,碰到什么打碎什么,需要别人照料。每个人都被我刚才描述的场景深深感动,明显地来自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能量的发展。我常常见到观看儿童宴会的观众,感动得落泪。

  • 但这些纪律从来不可能靠命令、说教来获得,简言之,不可能通过任何一个世人皆知的纪律策略来获得。

  • 要习得这样的纪律,依靠训斥或口头劝诫是没用的。那些方法或许起初看似有效,但很快,真正的纪律一出现,那一切都悲惨地掉落在地了,幻想遭遇到现实——“黑夜消弭于白昼”。 真正的纪律,其最初的曙光来自工作。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个孩子变得对一项任务极其感兴趣,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专注的神情,坚持不懈地做同样的练习,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孩子已经踏上了走向纪律的道路。无论他们的任务是什么——感官练习、扣纽扣练习、系带子练习,或是洗盘子——这一切实质都一样

  • 这不是能通过言辞习得的;没人能“通过听别人的话”学会自律。

  • 纪律总是通过间接方法获得的。目的达到了,不是通过攻击并战胜错误,而是通过在自发行为中开展活动。

  • 这必须是我,作为一个人本能地愿意做的事情,潜在的生命才能自然地投向的工作,个人一步步获得自我提升的工作。

  • 举个例子,婴儿表现出的缺少控制,实质上是缺少肌肉练习。孩子始终处于动作混乱的状态:他们跌跌撞撞,姿势古怪,还哭叫不停。这一切表象之下,是潜意识地寻求动作的协调,尽管等他们稍大一点就会做到。婴儿不能掌控身体的各种肌肉的运动,还不能成为语言器官的主人。最终他们将学会各种各样的动作,但现在是放任他们去尝试各种错误的阶段,竭力朝着直觉中渴盼的潜意识目标而努力,但他们的意识并不清楚这一点。跟婴儿说“像我这样静静地站着”毫无用处。命令对于人类复杂的心理—肌肉系统的演变过程是没有任何辅助作用的。 当成年人有不好的行为时,只要给他们严厉的告诫,他们就会改变意志方向,向着好的行为转变。但对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的意识行为自然发展。因此,我们要教他们所有的协调动作,并尽可能地分析这些动作使它们逐渐发展。

  • 于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强了,他们将不需要总是依靠别人徒劳地告诉他们(混淆两个相反的概念)“安静!听话!”他们达到的“好”不再是通过不动来体现;他们的“好”现在是由动作构成的。事实上,好人就是那些朝着好的目标前进的人——这种好是由他们的自身发展和有序且有用的外在行为组成的。

  • 任务促进了孩子的心智发展;心智发展良好的孩子在任务中则会有更好的表现,并且这种更好的工作也会令他们感到高兴——因此他们又继续发展心智。

  • 在这一切之外,孩子尝到了通过直接向着具体目标努力而间接地获得的精神秩序的甜头。在长期的准备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快乐、精神的觉醒和愉悦,这形成了他们的精神宝库——他们将会稳固地储存甜蜜和力量的精神宝库,它们也将成为正义之源。

  • 肺部真正的休息就在于身处纯净的空气中的正常呼吸节奏中一样

  • 因此有必要清楚地明白,所有自然的休息,都存在于与其天性相关的特殊形式的运动之中。

  • 遵照隐含的自然规则行动,即是休息;

  • 当孩子只会混乱、毫不连贯地行动时,他们的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另一方面,通过能带给他们真正的满足的智力活动,他们的神经能量会得到成倍的积极增长,这种活动也会带给他们战胜自我的自豪感,他们将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新世界中,超越了之前无法逾越的界限,环绕着他们的是引导者默默的尊重,让人感觉不到引导者的存在。

  • 我吃惊于孩子的大声喊叫以及小脸蛋上一副抗议暴力和不公平的表情。积攒的多少委屈压垮了智慧的萌芽!这个小男孩不想叫别人给他的桶装满砂子;他想要经历装满这个桶的所有必要的动作,这样可以满足他精力充沛的机体的需要。孩子无意识的目标是他的自我发展,而不是一个装满小石子的桶这个事实。外部世界丰富的吸引力只是空虚的幻象;他的生命的需要才是现实。事实上,如果他装满了自己的桶,他很可能会把它倒空,以便再次装满,直到他的内在自我得到满足。这是工作的感觉,指向不久前让他脸上洋溢着笑容的这种满足;精神愉悦、练习和阳光,就是照进他的灿烂生活的三道光线。

  • 成人以为孩子的愿望就是获得某个有形的物体,并且乐于帮他的忙:反之,孩子潜意识的需求中却是将自我成长作为规则的。因此,孩子看不起一切到手的东西,向往仍在寻求中的东西。例如,他们更喜欢自己穿衣服的动作,而不是穿好衣服的状态,哪怕是穿得很漂亮。他们更青睐自己梳洗的过程,而不是别人替他们洗好脸的满足。他们宁愿自己建一座小房子,而不是仅仅得到一所小房子。他们的自我发展是他们真正的、几乎也是唯一的乐趣所在。

  • 爱他的这位保姆,却相信他的目的是得到石子,结果却让他很失望。

  • 一个类似的错误便是我们经常重复的,以为学生的愿望是获得一些知识。我们帮助他们抓住这点知识,也正是这样阻碍了他们的自我发展,我们让他们变得悲惨。学校里普遍认为,获得满足的途径便是“学到知识”。但是给予我们的孩子自由,我们便得以清晰地追踪他们自然的自我发展的方式。

  • 没有哪两个人比恋人更相信彼此的爱了,但他们仍然无数次的重复诉说彼此的爱恋。

  • 当我们注意到他们在“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或“浪费时间”,去做一件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一下子就能做完的事情时,我们就会帮孩子去做。因为我们总是带着同样的错误想法,即要达成的目的是完成某项行为,我们给孩子穿衣、梳洗,我们抢走孩子喜欢握在手里的物件,我们替他们把汤倒进碗里,喂他们吃饭,帮他们收拾桌子。

  • 我们提到他们时,常常只说“不耐烦”,因为我们自己就没有耐心地容许他们按照跟我们不同的时间规律来行动;我们称他们“专横”,正是因为我们专横地对待他们。这个污点,错误的诋毁,对儿童的污蔑成为儿童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而现实中本是如此耐心的、温和的

  • 儿童,就像所有为生存权利而抗争的顽强生物一样,反抗一切冒犯他们内在的神秘冲动的事物,那是他们本来就应当听从的自然的召唤。他们通过暴力行为,通过喊叫和哭泣来反抗和驱赶违反他们生命中的天职的行为。对那些不理解他们却又自以为在帮助他们,实际上是把他们推向生命的倒退的人,他们表现成反叛者、革命者、攻击者。这样即使爱他们的成人,也用毁谤钉满他们的脖子,把他们对被妨碍的生命的捍卫,错当成小孩子天生的顽皮特性。

  • 如果我们掉进杂耍的人群中,或者是杂耍剧场的变化莫测的艺人中,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平常的方式行动,而受到魔术表演者的攻击,把我们塞进衣服里,喂得太快我们都来不及吞咽,如果我们试图做的一切都被抢走,并被闪电般地做完,而我们自己变得无能为力,丢脸地迟钝,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的困惑,在那些疯子的打击和喊叫面前捍卫自我,而他们只是带着世上最良好的意愿为我们服务,却会说我们骄傲、叛逆、啥也不会。我们明白自己的处境,会对那些人说:“到我们的国度来吧,你们会见到我们的精彩成就的。”当观察我们的世界时,这些杂耍者会无比地羡慕我们,几乎不敢相信他们的眼睛,因为这里充满了美丽,各种活动有条不紊,如此平静、温和,但是一切都比他们慢许多。

  • 我们发现小孩子极其爱反抗,或是爱抵制,到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厉害到让我们都绝望了,几乎想要放弃让他们服从的努力。

  • 正是不可思议的服从奠定了社会的基石,文明也正是沿着服从开辟的道路前进的。人类组织往往建立在过度服从的基础上,犯罪团伙往往也以服从为首要原则。

  • 服从只能通过复杂的精神人格来获得。

  • 他们在学习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如何具备敏捷而顽强的意志。

  • 抛开所有专横行为的根源——不公平不谈,这种想法也是不合理的,

  • 我们学校的孩子从不胆怯。他们最令人喜爱的品质之一便是对人的率真,别人在场时他们也继续工作,坦率地展示他们的作品,呼唤理解。而受压制的胆小的孩子,除了单独跟同伴或街上的顽童一起之外,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轻松自在,因为他的意志力只允许在阴影中成长

  • 在所有的教学大会上,我们听到人们说当代的巨大危机便是学生缺乏个性;然而这些大惊小怪的人没有指出,这个状况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管理方式造成的,学校里的奴隶,以压抑个性和意志力为专长。补救方法很简单,就是解放人的发展。

  • 它以任务和自由——一切公民进步的两条途径为基础。

  • 儿童自己工作,从而养成了主动的纪律。

  • 因为我们用教具代替了教师,教具自身就包含了错误控制

  • 她不是一种消极的力量,而是安静的存在。

  • 儿童对知识的本能热爱,就是极好的证据。儿童常常被人误解,以为他们迷恋着毫无意义的玩耍、不用思考的游戏。因渴求知识而主动放弃游戏的儿童,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他们是真正的人类之子,数百年来科学与文明进步创造者的人类之子

  • 这个无知的假设导致我们去控制学生,要他们像奴隶一样顺从,以便让他们看上去“规行矩步”。

  • 请留意没有信仰的群体中,有多少人缺乏效率、意志薄弱?有多少宝贵的精力都白白地浪费掉了!

  • 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啊!精神的觉醒有时姗姗来迟,但因悲伤而变得迟钝的内心却再也无法找到平静,因为它久已习惯了没有灵性的生活。

  • 内心在寻找安宁与平静的港口,大脑却不断地把它拖回各种思想与情感交锋的海洋之中,这里波涛汹涌,从未平静。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心理现象,它们或许揭示了最为严重的人类问题

  • 自由从不会存在于挣扎着扼杀其他事物的人心之中,它只存在于无限的舒展之中,生命得以无拘无束的存在。真正自由的人,不会害怕他不相信的东西,也不用去跟对他来说并不存在的东西抗争

  • 蒙台梭利教育法有一个显著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放在一个教室里同时教

  • 每个孩子都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自我提高,在内驱力的引导下不断成长,彰显自己的个性

  • 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有了它,乡村学校的教育变得更容易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小乡镇、孩子少的学校更具优势,因为它能同时覆盖到多个年级的教育

  • 我们的经验表明,一个指导老师就可以同时指导从三岁到小学三年级年龄不等的孩子。

  • 至于老师,她可能仍旧整天置身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中间,却不会感到疲倦,就像母亲跟家里不同年纪的孩子共处一样。

  • 感到自己已经与这些学生的心灵有了接触。

  • 社会生活通常只会令我们的自然生命黯淡和消亡。蒙台梭利教育法守护的是人类心中的精神火花,让人的天性从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压迫和贬损,保持本真。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受到伊曼努尔?康德的崇高理念的启发:“返璞归真才是艺术的根本”